我們存在於此,一直以來都在閱讀著。人類透過閱讀的方式來理解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我們閱讀文字、閱讀圖像, 從斷簡殘篇到人生歷練。我們試圖透過閱讀周遭的人事物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最後卻發現自己所擁有的竟只是天地之間的一個轉瞬。 我們讀,但我們卻讀不夠,空虛而渴望更多的這群人們開始紀錄、互相交流自己所歷經的一切,試圖從他人的字裡行間之中,尋找那點只屬於自己的快樂與悲傷。 樂人所樂、抑或痛人所痛,都是透過文字交流的珍貴體驗,而這些感情終將透過閱讀,以文字與書籍的形式無盡的傳頌下去。

 

「論《臺北人》孤戀花 - 鍾旻家」

選擇心情:
  「捋髭咨嗟」此四字我認為是最能概括所有解釋的名詞,有幸在高中課文「 國葬」和補充教材《課堂外的風景》一篇「樹猶如此」,拜讀這兩篇作品,足 以讓我心痛好一陣子。我認為白先勇先生的作品,總帶有幾分悲傷,雖然不是 那種揪著心臟難以喘息的,但會讓我在半夜想到時,默默地對著窗外流淚。此 刻我才發現,作品文字情感真摯,就好像我親耳聽到白先勇先生他悠悠地敘述 自己的一生,故當我們這組決定選擇「臺北人」時,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其 實心裡有說不出的激動,我相信他的其他作品,也一定是精彩絕倫。

讀書心得:
  這本《臺北人》是由十四篇故事結合而成,我最關注的是其中一篇名為「孤 戀花」的短篇小說,它是以「雲芳阿六」這位酒家女經理的角度來縱覽整個事 件,敘述她與酒女「娟娟」的相遇相知,從一開始「孤戀花」這首曲子為契機 ,替二人的命運牽線,直到娟娟殺了柯老雄(一位凶狠的嫖客),徹底的發瘋畫 下句點。

  一開頭阿六與五寶(阿六在大陸時的女情人)之間的愛情,以翡翠鐲子作為 一象徵物,直到遇上娟娟,阿六才願意把那鐲子從手上拿下。這動作看似普通 ,但其實象徵了愛情上,阿六決定發展下一段感情,她試圖往前走,去適應台 灣這個新的環境,適應新的情人。

  要說娟娟這位酒女,她很顯然就是五寶的替代品,一想到這邊我就替娟娟 感到可悲。因為那種愛,恐怕是要給五寶,而不是給娟娟的,只是五寶比較早 死,娟娟才撿了便宜;但也應該慶幸是替代品,否則憑娟娟一人,要有地方住 又有人照顧,恐怕是難上加難──因為娟娟的個性很消極,常以命運來解釋遇上 的一切事物。除了最後殺死柯老雄屬於主動之外,其他都是被動,也就是不抵 抗,來者不拒,大概也不會像阿六一樣,有「成家」的概念。或許這事情對受 過家庭傷害的她來說,一個溫暖的家太過於夢幻,所以娟娟也讓人感覺是糟蹋 自己。

  肉體寫實的描寫,是我覺得很衝擊的地方,就像白先勇先生自己在接受採 訪時,有說過:「小說家的使命,就是觸碰禁忌」,在上大學以前,我所看過 的文學作品,鮮少會描寫如此細膩的肉體。看著這些入骨的內容,會羞到耳根 子發燙,心裡會浮出一種罪惡感,但同時間,內心潛在的那種野獸般的慾望, 會一點一點的顯露,使我心跳加速,覺得很興奮。像是這篇故事中「她那兩隻 奶頭給咬破了,腫了起來,像兩枚熟爛了的牛血李,在淌著黏液」、「他剃著 個小平頭,一隻偌大的頭顱後腦刮得青光光的,頂上卻聳著一撮根根倒豎豬鬃 似的硬髮。他的腦後見腮,兩片牙巴骨,像鯉魚腮,往外撐張,一對豬眼睛, 眼泡子腫起,滿布著血絲,烏黑的厚嘴唇,翻翹著,閃著一口金牙齒,一頭的 汗,一身的汗,還沒走近他,我已經聞到一陣帶魚腥的狐臭了」、「柯老雄的 天靈蓋給敲開了,豆腐渣似的灰白腦漿灑得一地,那片裂開的天靈蓋上,還黏 著他那一撮豬鬃似的硬髮,他那兩根赤黑的粗膀子,猶自伸張在空中打著顫, 娟娟那兩隻青白的奶子,七上八下的甩動著,濺滿了斑斑點點的鮮血」等,故 文學對我來說很有魅力,就是因為只需要用文字,就能讓讀者自行勾勒畫面, 而且能符合每個人對於角色的外貌想像。

  對於阿六描述舊情人與新情人,可以知道過去在大陸的五寶比現在在台灣 的娟娟好,我想這是作者想傳達一種理念,「過去很美好,但不復存在」。人 們依舊穿梭於大街小巷,或都市,或鄉村,時間不會為了某個人而停下腳步。 而這篇故事裡的主人翁阿六,雖然是迫於無奈,但她終究做出了選擇。在拿下 翡翠鐲子,並且以此物典當後,為娟娟與自己買下在臺北的房子時,我知道, 歷史推演著,人們總能在亂流中站穩腳步。

  我想,作者白先勇先生肯定是外控者(意指相信命運掌控一切的人),作者 將這種想法賦予此篇故事的女主角阿六,所以透過阿六的眼睛告訴我們,例如 :「兩個人都長著那麼一副飄落的薄命相」、「這個搖曳著的單薄身子到底載 著多少的罪孽呢?」、「我拿娟娟的生辰八字去批過幾次,都說是犯了大凶 」,當然還有五寶和娟娟身上也能看見一些影子──「這是命,阿姊」、「沒法 子呦,總司令」,這些話語,真的透露出大時代的改變下,小人物的心酸無奈 ,無力改變,只能忍受。

  對我來說,娟娟發瘋這樣的結局,是最壞,但同時間也是最棒的。不如說 ,發瘋加強了整篇故事的張力,這比起娟娟遇上阿六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 日子,或是娟娟受不了酒家生活而自殺的結局來得好多了。「發瘋」耐人尋味 ,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混沌,最終理智無法掌控一切,藉由釋放壓抑在心裡已久 的情感並傷害別人,來修補自身心靈的傷痛。這是有一種「反擊」的行為出現 ,站出去是我最喜歡的模式;「自殺」這種以自虐來威脅他人,迫使他人為自 己傷心掉淚的作為,雖然也是有殺傷性,但是相較於發瘋而言較小,故如果我 是作者,我也會賦予娟娟這樣子的結局。雖然淒涼,但無形中也是出了一口氣 ,彌補了空虛。

  白先勇先生的作品中,還有另一個讓我很關注的地方,就是同性戀的描寫 。不管是「樹猶如此」還是這篇「孤戀花」,我都可以看見同性戀的影子。像 是孤戀花文中描述阿六看待五寶與娟娟,即是用一種「母親」的角度去照顧她 們,以填滿五寶和娟娟在幼年時,缺失母親的那塊部分。因為兩人的經歷,使 阿六萌發母性,進而發展出女性戀人的關係,但這種愛情比較偏向心靈部分, 我認為阿六對於五寶與娟娟的肉體需求,應該是鮮少,這種也是我很喜歡的愛 情種類,心靈的一種沉澱與昇華,照顧與珍惜對方,不是只有肉體上的愛才能 稱呼為愛。

  另外還有一篇家喻戶曉的同性戀文章「孽子」,也是挑戰了人們長期忽略 與刻意避開的話題,給讀過這本書的人一種警示。時代正在變遷,有許多不一 樣的新思維正在崛起,有時候,我實在無法想像,在白先勇先生那種艱苦的年 代,同志如何被社會犀利的眼光看待,即使到了現今,同志仍被歧視,他們被 逼迫到社會邊緣,隨時都有危機。不過往陽光面一看,有部分國家已接受同性 戀,並且賦予其身為人類的權益,例如婚姻權,小孩領養權等;而科學上與醫 學上也證實,同性戀不是一種病,這對同志是一種尊重,同樣是人,我認為他 們也可以擁有一般人的生活。

  在台灣像是2014年10月25日舉辦的「擁抱性/別‧認同差異」,就是盛況空前 ,支持同志的人們願意站出來,且有不少家長攜帶孩子去參加。以現在社會的 情況,同性戀有在慢慢被接受,但還是有不少地方需要改善,傳統觀念一男一 女束縛著人們,造成各種不公平情況。雖然以我目前自身的能力無法幫上任何 忙,但若時機一到,我也會選擇新世代的觀念──或許過去的事物是美好的,創 造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可是沒有人敢保證現在,甚至是未來的新事物不好。我 想,去嘗試,去接受包容,然後去創造屬於我們的將來。

「〈傾城之戀〉閱讀心得 - 陳秉恆」

BD

  早在國高中的中文課上,聽說過許多張愛玲的生平及創作,其最大的寫作 特色莫過於「蒼涼」二字了。無論〈金鎖記〉亦或〈茉莉香片〉,故事中的男 女即使擦出愛的火花,卻總是因為各種原因而成不了一對佳偶。然而,〈傾城 之戀〉卻是其中的例外,擁有一個完美結局,在這點的吸引下,我決定選擇此 書作為心得的範本。

  坦白說,這是首次嘗試將張愛玲的著作由首至尾看完,雖故事頁數並不是 那麼多,但要是不在極其寧靜的環境下是很難將內容讀入腦內的,因此短短幾 頁我卻輾轉花了兩三次才逐漸理解字裡行間的意思。〈傾城〉裡的每個段落都 需仔細咀嚼品味,反覆讀過幾遍則感受越是深刻,文章是慢慢累積而成的韻味 。張愛玲仔細刻劃故事中每個人物、場景,令人有如置身其中,老上海、大宅 院,男女主角的心情起伏,害怕與悸動都栩栩如生。

  張愛玲將一對戀人的顧慮心理變化和矛盾都表露無疑,白與范的互相猜忌 、哄騙與爭執都道破了人們對於愛情的幻滅,然而他們暗自打算一切的態度是 否卻有如現今人們談戀愛的心態呢?坊間的作品很少有如此仔細的刻畫這種矛 盾又忐忑的心態的內容,令張筆下〈傾城〉的平凡愛情獲得廣大讀者更多的共 鳴,而也令最完美的團員結局更感動人心。在〈傾城〉中,曾出現一次夜晚中 的爭執,范柳原在當時引用了典故說出一段話:「『死生契闊一一與子相悅,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生與死與別離,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 柳原以此感嘆生命中很多事情都在人的掌握之外,然而事實上,他只 不過是想藉詞逃避許下結婚的承諾罷了。另外,在另一個場景,白則說出:「 當所有都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只剩下這面牆,如果那時我們在這牆 腳相遇,是不是會比現在付出更多的真心。」(頁208),人只有在最落難的時 候才會付出真心,衣食無憂飽滿的時候,時常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無盡的虛情 假意和閒言閒語。人性從來如此,對家人或愛人都一樣,因此在傾城之下的愛 顯特別珍貴。

  這次閱畢〈傾城〉使我獲益良多,可在字裡行間嚼出作者對愛的執著與追求。 現在社會充斥「速食愛情」,願意像白流蘇一樣只「賭一份真心」的人日趨減 少,我認為婚姻是一輩子極其重大的事情,或許像故事主角如此經歷風風雨雨 最後圓滿的情況實難發生,但他們對愛的珍惜付出將可作為我日後學習的態度。

「《琦君散文選》 閱讀心得 - 段宛君」

BD

  「溫柔敦厚」是我對琦君文字的第一印象。她的文字質樸而真摯 ,不會用艱澀拗口的語彙描寫事物,卻總能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抓住 讀者的心,她不像張愛玲那般的用詞犀利、一針見血;也不像黃春 明那般的親切口語、結合鄉土。她的文字就如鄰家女孩,淳樸平淡 ,卻十分真實。

  每次看琦君的文章,就像被開啟回憶的百寶盒一般,被她的文章 勾進回憶的漩渦裡,無法自拔。親情、友情、愛情,所有世間發生 的感情不論多殘酷、多無情、多坎坷,在她的文字描述下,卻都似 乎成了難能可貴需要好好珍惜的瑰寶。我覺得琦君和龍應台的文字 都會令我重新反省自己,她們的文字都能打中我心的最深處,尤其 是琦君。在讀毛衣那篇時,我甚至不禁眼眶泛淚,就像朱自清的背 影一樣,讀完的同時鼻頭都一陣酸楚。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曾減少 的,無論孩子長到多大,他們始終都是父母眼中那需要被照顧的心 肝寶貝。然而孩子有時候卻會拒絕接受或反對父母的關心,有時是 覺得父母太麻煩、太嘮叨;有時是覺得父母太守舊、太頑固,卻忘 了那都是父母對子女愛的展現。從小父母對孩子是手不離,無時無 刻不在他們身邊守護;漸漸的就變成眼不離,盯著小孩做事,慢慢 的放手讓孩子去闖;最後長大後則是心不離,即便孩子身處異鄉, 父母仍掛念著孩子,擔心孩子隻身在外會不會著涼等等。父母對孩 子的愛是如此的無微不至。

  琦君的文章帶給我最大的迴響,是讓我重新省思自己。沐浴在她 清新平凡的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最真誠無私的愛。

「《西遊記》 閱讀心得 - 李若綺」

BD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 滿了離奇,精彩的神話故事,每每讀起西遊記,總是會情不自禁地 融入那精彩的情節中。作者大膽地張開幻想的翅膀,用豐富的想像 力、優美的筆致使人物的形象鮮明、故事背景生動,讓讀者有身臨 其境的感受,描繪了一個完整的神話世界。西遊記描繪了一個完整 的神話世界,我覺得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生活情景,並隱寓了批判 與嘲諷。孫悟空是作者創造出的人物,他身上概括了許多勞民的特 質,如機智、勇敢、對於壓迫者的反抗等。孫悟空大鬧天宮,打敗 天神天將,想把玉皇大帝的寶座掀下來,此事即表現中國歷代大規 模的民眾起義。但這些民義往往都失敗了,有的雖然得到勝利,但 革命變了質,成立了新的封建統治的王朝。所以在封建時代,民眾 起義革命都不可能成功,因此孫悟空後來大鬧天宮仍失敗,而被壓 在五行山下。妖精要吃唐僧肉一事,也反映著世宗時代皇帝和道士 們對佛教、僧家的迫害。

  這部古典小說雖然取自神話題材,但作者的創作態度是非常嚴 謹的。他為了描述花果山的壯麗形勢,特別到海上的雲臺山考察, 於書中描繪出絢麗多姿的景象。唐僧去西方取經,歷經許多困難, 作者就編寫許多人物。在途中唐僧遇見困難時,都是靠著自己和徒 弟們的智慧與勇氣,去克服各項難關。這本令人著迷的小說,故事 情節生動有趣,有豐富的想像力,而且每一個人物都描寫得活靈活 現,頗具特色,真是令人回味無窮。不過西遊記得列入中國四大奇 書之一,絕不只是精彩而已。西遊記刻畫的是人性。

  故事中的主角我最欣賞的是孫悟空。雖然孫悟空在一開始給人 的印象,就只是鬧事闖禍,不過也正因為這種天不怕地不怕,還有 機智靈敏、樂觀積極的個性,才能夠在取經的路途上保護唐僧。這 是個開創者的角色。衝動的另一面也代表了突破跟開創,雖然結果 不是大好就是大壞,但這是充滿色彩的人生。人生有時候想太多, 反而就錯失了動力跟機會,去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不如把握當下 。個性不夠聰明但一定要能堅持,更要積極,這樣的人生才活得開 心而有意義。書中除了描述主要人物唐三藏及孫悟空外,亦分別介 紹了豬八戒和沙和尚的為人,及其所扮演之角色。雖然他們的表現 不如孫悟空,但也發揮了他們的能力,各展所長。我想,這也告訴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他存在的價值及地位。唐僧一行人在前往天竺 的路上,雖然遇到重重難關,不論其能力為何,凡事盡力且持之以 恆,就一定能達到所預期之目標。

「《最藍的眼睛》 閱讀心得 - 李天惠」

ff

  如果你問我,海是什麼顏色,我會回答:「海是藍色,代表沉思 的藍色。」藍,那最憂鬱最深沉的色彩。我該看見什麼?人世間的 深藍,是誰最凝滯的傷痛?是你?是我?還是多年以前,遠在大海 另一端的生命,在種族歧視下沉默的哀嚎?扭曲的生存環境改變了 誰的存在意義?讓他們自我否認、自我厭惡?是誰,秉持著善心, 卻假藉善心之名區分自己與別人的階級?是種族歧視者,是優勢民 族的自我優越感,是一群只能靠否定別人獲得一絲絲自我滿足的自 私者。

  有人問過我,為何會有種族歧視的存在?我是這麼回答的:「因 為害怕,所以要使人害怕。」如果不是極度缺乏自信心,有必要一 次又一次的傷害他人來使世界傾頹嗎?最藍的眼,最悲傷的臉。天 空應是純淨的藍,偏偏軟弱而邪惡的蜘蛛占領大陸,觸手佈滿長空 ,化作黏膩的蜘蛛網。不忍美景被撕毀,和平被踩碎,多少人們持 續抗爭,為求世界有一日能重返伊甸。

  海是幽深的藍,多少年後的現在,藍色漸漸被黑色覆蓋。也許四 十年前我們最大的問題是種族歧視,但現在種族歧視已成了漸沉水 底的隱性問題,更多的災禍來自對生存環境的不重視。所謂的生存 環境,不代表一定是生態保育相關,而是對於我們整個生存的空間 及時間。對於空間的不重視可以是對實體,例如:對生態環境;可 以是實體存在深意,卻不只是實物這麼簡單,例如:文化;可以是 虛構的結構,例如:政治體系。破壞任何一個,都足以使世界的秩 序崩解。但由於我們的不重視,這條繃緊的弦就要斷了!對於時間 的輕忽,讓我們一步一步都像死屍腐敗。浪費的時光一道一道刻在 我們的臉上。從出生開始,至長眠為終。如果我們長期都找不到生 存的意義,只是在浪費時間,那我們的世界將如止水,漸朽漸敗。   有時候批評,不全然是帶著惡意與不滿,也許他們只是急切地希 望,有人跟他們一樣多關心身旁的事物,或許就能打破滯塞的水流 ,再度向前。

「《一九八四》閱讀心得 - 吳竺穎」

  tt

  本學期我所選讀的書目為《一九八四》。《一九八四》是一本帶 有諷刺意味的小說,成書於一九四八年,描寫作者所想像的未來社 會。

  《一九八四》的主軸為極權統治,述說著在高壓治理之下的小黨 員溫斯頓,在充滿矛盾的心境中,卑微的求生故事。《一九八四》 的世界,主要分為三大勢力,分別是主人公所在的大洋國,以及或 敵或友的歐亞國與東亞國。端看黨的指示,敵對國與盟國隨時可能 互換,甚至可以隨意改寫歷史。主角的工作即是改寫過去的報紙、 文件等,真實的歷史,被改寫得面目全非。貫串全書的中心人物─老 大哥,象徵著絕對的威權,老大哥的形象是既陽剛而有力的,人民 相信並謹遵所有老大哥的指示,主人公亦然。不同的是,溫斯頓心 中始終存有懷疑,無奈迫於黨的淫威之下,不敢有所行動。然而一 切在溫斯頓結識了熱情美麗的朱利亞後發生了變化,兩個叛逆的靈 魂,為這起大時代下的悲劇揭開了序幕。

  我所看到的《一九八四》,稱不上是一部血腥的作品,然而全書 洋溢著一股凝重的陰沉與恐怖,並不側重於暴力描寫,卻十足令人 背脊發寒。生活的一言一行,甚至是眼神,都受到了嚴密的監控, 完全沒有所謂「隱私」可言,更是不知自由為何物,稍有疏失,即 可輕易地引禍上身。黨要人民無知,一句「無知即是力量」的標語 ,看似可笑,然則在高壓的洗腦之下,人民不懂得要起身反抗。人 民的無知確實成就了黨的力量,書中主角溫斯頓,心中一直有些許 關於過去往昔的記憶,但卻是與黨所給予的資訊相違背的。到底什 麼才是真的?我無法想像當我所相信的真實,卻無法確信,甚至關 乎我性命的存亡,那將會是多麼可怕。主角反抗了,他用自己的努 力試圖取得與同伴的連結,卻沒料到那竟是黨所設下的陷阱,並受 到了種種虐待,最後成為了悲劇的犧牲者。當中對於人性的描寫是 令人相當震撼的,他曾說就算黨可以逼供,卻逼迫不了人背叛內心 ──可是當面對最深沉的恐懼時,他屈服了。

  或許許多人會認為背叛內心的行為是可鄙的,然而我看到的是一 個可憐的男人──一個有著思想,起身反抗卻連愛人也保護不了的男 人。我並不認為他所為可恥。試想我若親身經歷他的遭遇,在迫害 之下,我是否還能對自己的心誠實?我並不清楚我將會做出何種選 擇。我有幸生於堪稱自由的環境,我擁有堅信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 ,閱畢全書後發現,這竟是莫大的幸福。我擁有思考的權利,而這 是許多人所求之不得的。闔上全書我有了一層新的體悟,未來對於 任何事物,應多加思考,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真理,更加珍惜所擁有 ,卻一直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一切。

「《大江大海1949》閱讀心得 - 郭潔心」

qq

  可不可以少一點紛爭,少一點擾亂,這樣是不是也就可以少一 場戰爭?我覺得我在看過《大江大海1949》後,突然深刻地瞭解到 ,所謂歷史,不單單只是一個國家與一個國家之間的故事,而是每 一位人民所發生的點點滴滴。

  以前我們在讀歷史課本時,都會寫到國民政府遷來台灣,可是 歷史課本似乎只寫著輸贏,又有誰會記錄背後犧牲了多少生命、多 少思念情懷以及人民渡台的過程及感受,和那個時候的種種困境? 這場戰爭背後是如何引起的?有沒有人這樣深入探討過?這本《大 江大海1949》讓我們詳細地了解了,這段戰爭期間所發生的生離死 別、悲歡離合,無法避免的親人分隔兩岸,人民悲傷、憤恨卻有一 種無能為力之感。

  這本書中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就只是想要給當時的人民一個 安慰,讓這世界上多一個了解他們當時心情的人。因為從1949年開 始,帶著不同悲傷的一群人在這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而這六 十年來,我們卻從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

  而這本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故事,是有篇提到一個名叫 坦妮雅的小女生所寫的日記。那本日記記載了親人們相繼死亡,而 當只剩下媽媽與坦妮雅的時候,坦妮雅居然在日記裡寫道:「媽媽 死了,我就可以多吃到一份糧食。」如此殘酷的想法居然出現在一 個小女孩的身上,而我們都了解,是因為戰爭而泯滅了人性。縱使 成王敗寇,那又怎麼樣呢?歷史真正記載的是那一份感情的糾葛纏 繞,而非山水事業。

  而對於這本《大江大海1949》,我還深刻地感受到一個不同於 常人的觀點──機會的把握很重要。就如同張愛玲說的:「人生有的 時候很諷刺,可能一轉身就是一世。」

  在這場戰爭中生活的人們啊,許多能夠愛人的機會都已經不復 存在。無論是相見的困難,抑或生離死別的悲哀,想見而不能見, 想愛而不能愛──很多時候並不是不愛,而是時代的限制。所以現在 幸福的我們,更應該要好好把握每一個愛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