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就像是一道任意門,讓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時空之間穿梭,一覽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也感受其思想及心境。在這趟時空旅行中,我們徜徉在文字之洋,拾取知識之貝,任由情感之沙在指縫間流竄,而每次旅程都將永存於心。
  在綠意盎然的高大校園裡,閱讀之門處處皆宜。尋個靜謐的湖畔、清幽的涼蔭,席地而坐,翻閱手中隨選的書籍,跟隨字裡行間的節奏,湖水開始波瀾,綠樹開始搖擺,轉眼間,我們又到了新的世界。在那裡,我們的內心不斷翻騰、拓展,與作者的思緒激盪,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豐富情感,最後心之所得將成為這趟旅程中寶貴的紀念品。

把握親情 ──《目送》閱讀心得創作 - 金恒如

  「目送」寫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事情和心境,我們留不住,只能目送。就像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逆的,走了,就不可能再回來。因此,目送的意味帶著些許遺憾卻又無可奈何。龍應台將自己與家人相處的點滴以及對生活周遭的珍貴體悟記錄下來,讓讀者了解到許多景物無法永久,許多事情無法重來,許多人不會一直都在。此書寫的是家庭無盡的哀愁與現實,但更顯露出親情的溫暖。

  我們自小在父母的保護、呵護下成長,直到獨立後,奔向那未知的遠方。可又何曾想過,父母的步伐漸漸慢了下來,再也追不上我們的腳步,這時能否稍作停歇,陪伴那記憶中曾是如此強健的雙親,走過人生的最後一段?當我看到作者父親的故事時,不禁想起了我的爺爺,民國三十八年跟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他,既不識字也不會說國語,只會說著沒有人聽得懂的浙江話,辛苦地靠修補漁網賺錢養活七個孩子。在寒冷的冬天裡,爺爺天還沒亮就起床工作的身影映入了爸爸的眼底,也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但就在爸爸剛退伍,準備賺錢給爺爺過好日子時,爺爺就生病過世了。現在每當看到好酒時,爸爸總會說:「唉!都沒機會孝敬爺爺,若他看到這酒,一定會很高興的。」他眼中那一抹惆悵,令我久久無法忘懷。爺爺的離開,在爸爸心中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也時時刻刻警惕著我:「愛要及時」。

  兄弟姐妹長大後,真的會「像風中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嗎?我想是不會的。就如書中所寫:「和這個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樣,我們從彼此的容顏裡看得見當初。我們清楚地記得彼此的兒時──老榕樹上的刻字、日本房子的紙窗、雨打在鐵皮上咚咚的聲音、夏夜裡的螢火蟲、父親唸古書的聲音、母親快樂的笑、成長過程裡一點一滴的羞辱、挫折、榮耀和幸福。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這幾個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棵樹上折斷了手。」有許許多多的兒時回憶是兄弟姐妹之間共享的寶藏,所以他們不管分隔多遠,都是由同一棵樹分枝出來的葉子,永遠同根。我的姐姐非常愛我,總是在我失落時給我鼓勵,讓我明白無論如何,家人永遠在背後支持我。相信長大之後,我和姐姐的感情一定會維持的和現在一樣好,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淡去。

  兒時父母哺育著我們,長大後換我們奉養他們,以後輪到兒女扶持著我們……人生,是一個多麼奇妙的循環啊!我們應該遵循著這個大自然的法則走下去,付出真心對待家人。遙遠的距離,其實只要一絲關心、一點溫馨,天涯之隔也成親情之橋。

《第七天》閱讀心得創作 - 林承佑

  「欸!如果死了以後會變成什麼啊?真的有天堂嗎?」不論是問誰,我相信都不會有個明確的回答。與宗教無關、與視野無關,只因為我們仍然活著!當然我也是一樣,剛翻開書,走進余華所描述的死後世界,我迷惘了。就如同故事的主角那般,虛虛實實,不確定現在究竟在真實世界還是死後的未知。但當我再次翻開,終於漸漸看出主角楊飛也跟我一起邁向「死後」世界的第一步!

  因為混雜了現實的生活元素,故事更加貼近心靈。殯儀館即是連結生與死的那扇門,也從這開始有了「死無葬身之地」!作者透過成為幽魂的主角楊飛,用另一個角度看見世界的無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而看破的不單單只是一盤棋,而是整個社會。政府強拆民房、社會邊緣人為錢賣腎、市井小民的淒苦,種種社會亂象經由主角的過去、所見所聞一一展開。不僅如此,藉由縱橫生死兩界,也看透了之中的議論與事實,不過令人惋惜的是,儘管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與真相,身為死人視角的我們與主角看上去是多麼的無能為力。即便能站著、看著,但中間依然隔著一道無形的牆,另一頭的我們無能阻止,這一頭的我們能做的依舊只是看著……。

  沒有墓地感覺是如此不堪,但是在「死無葬身之地」的人們卻好像獲得永生一般。活著的世界,人們爭名利、爭地位,適者生存的法則下,淘汰與競爭持續循環、回放。但是在死後,因為不再有頭銜的差別、不再有收入的差異,人才真正的平等,而這諷刺的說明著人類無止境的好勝心,竟唯有在真正一無所有的死後才停止。因此,這不曾體會過的歸屬感造就了這和樂融融的「死無葬身之地」,比起那些到了殯儀館仍然喋喋不休的比較誰的墓地較為優越的富豪,何嘗不是更寬大呢?

  最後,我如楊飛走過余華筆下的死後世界,看見了不一樣的風景,扭轉我對死亡的想像,世上沒有全然的美麗結局,但也沒有真正的悲劇結尾,不論安息或死無葬身之地,我相信也認為,那都是另一種活著!

《蒼蠅王》閱讀心得創作 - 張郡純

  本書敘述一群6歲到12歲的英國小孩,因意外而到孤島,開始群體生存。本來天真相信自己能創造如大人世界那般有法秩序社會的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吵後逐漸分裂,最終分為兩派:以拉爾夫為首,象徵秩序和獲救;另一者則以傑克為首,象徵野蠻和破壞。故事最終以一群美國軍人出現,救走仍存活的孩子們,留下淡淡的諷刺。

  在書中有四位重要角色,第一位為代表善性的拉爾夫,雖然個性軟弱,但卻很堅持秩序和生存,包含準備水和食物,搭茅草屋,甚至是為了要獲救而必須得點著的煙,但我難以理解,為何最終傑克都殺了昔日同伴西蒙和小豬,他依然相信,或說是期待傑克是無心的呢?

  第二位是惡性的代表傑克,從一開始他領著一群唱詩班的孩子,便可以知道他具有強烈的領袖魅力和對權力的渴望,身為另一位男主角的他和拉爾夫是截然不同之人,他有力量,有想法,更能滿足大家想吃肉的渴望。但諷刺的是,他本來是唱詩班長,代表秩序和道德,然而書中他不僅不曾向上帝祈禱過,甚至還成為最血腥殘暴的野蠻人,對昔日友人兵刃相向,實在令人嘆息。

  第三位是理性的代表小豬,他毛病很多,又無領導魅力,即使他是最有頭腦的那位也無法有所作為。他的近視眼鏡是能點火的必要之物,象徵他是大家得救的關鍵,然而眾人卻從不正視他的任何想法,包含保持煙的濃度,將所有人列名冊以避免有人不見等。結局,他誤判傑克他們的情緒狀況,慘死,敘說理性主義難以對他們產生影響,此外對西蒙之死,小豬亦是不停推缷,又是另一種對理性主義批評之暗示。

  最後一位,也是我最喜歡的一位角色,代表靈性的西蒙,書中的他如聖人般,而作者也刻意用「傾聽者」為其命名,他為幼小孩童摘果子,幫拉爾夫架茅屋,甚至在眾人皆為是否有怪物此事而焦躁不安時,他是最早亦為唯一發現「怪物藏在每一人的心中,指的是黑暗與恐懼。」然而,當他得到真相要告知所有人時,卻被大家那如邪教般的舞蹈給虐殺,不管是拉爾夫、小豬或是傑克,他們都極在意「怪物」在哪,最後不僅沒接到真相,反而將此破壞,這亦是另一個諷刺暗示。

  此外,這本書還有另一本會一同相提並論的作品《珊瑚島》,書中的主角群為拉爾夫、傑克和彼得,與《蒼蠅王》雷同,不過結局卻大大相反,《蒼蠅王》以悲劇作結,《珊瑚島》則是喜劇收場,一者代表人性本惡,另一者代表人性本善。而另一個重要問題,為何書中的孩子是「6到12歲的英國孩子」呢?一來6到12歲在眾人心中是純真善良,且未經歷社會黑暗,故在孩子們成為如此血腥殘暴時反而更使人害怕和吃驚;再者,像是結局美國軍人的話語:「英國人最重秩序,相信孩子能表現很好。」便可以看出作者利用這現實和理想間的極大落差,訴說人性本惡的主旨。

  最後,說一下自己的人性善惡之看法。我認為人如流水般,本無善惡之分,今日遇見花園則伴隨香氣,入尿糞之地則讓人唾棄,環境才是最大的影響,當然本來之性格亦有關聯,但僅是少數。

關於人性,關於謊言 ──《羅生門》閱讀心得創作 - 馬驈葹

  謊言,我認為是一生的課題。沒有人喜歡謊言,但它卻時時存在;大家喜歡真理,但有時卻無法接受,寧願相信裹了一層糖衣的謊言。如何去平衡謊言與真理,我相信這是大家都要學會的技能。

  在「竹籔中」裡,大家各說各話,盡可能地為自己開脫自己的罪責,面子、恥辱、羞愧等內在因素成了他們說謊的理由。不是不能說謊,而是你說謊的動機是什麼。所謂「善意的謊言」,便是你嘗試做對的事情,但只能說你不過是在說真話和謊言的結果中,找一個比較平衡的說法。一個患有精神病的母親,一直認為自己夭折的孩子仍然存在,每天對著布娃娃叨叨念念,這時你會怎麼做?把她手中的布娃娃拿開,字正腔圓地對她說:「妳的孩子早就不在了。」還是陪她演這齣戲,讓她以為自己的孩子還在。不管是哪一種選擇,我想出發點都沒錯,但就結果論來說,大部分的人都會陪她演完這齣戲。這就是我所謂的「善意的謊言」,和那種為了自己的前途,名聲而產生的謊言是完全不一樣的。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思考,要為自己說出來的話負責,也要為自己相信他人的話負責。人言不可盡信,當你一股腦兒把自己全部的信任投注他人的話語中,你就必須為後果而負責,就像君王聽信讒言,導致國家滅亡,甚至被記載在歷史之中,成為千古流傳的昏君。這些君王也必須為他們的錯信而付出代價,那一般人當然也是啊!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君王錯信的後果是亡國,而一般人則是家庭破碎,影響程度大小不同。

  在「羅生門」中,拔死人頭髮的老婆婆以「這個死掉的女人不是好人」為理由,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這令我思考,那自古而今被稱為大俠、英雄的人物,也是因為被他們殺死的人不是好人,而被人們尊敬、推崇,可是這些英雄的行為不也和老婆婆一樣嗎?我想最大的不同在於:英雄的回饋是好名聲,而老婆婆的則是金錢。這也使我去思考:死刑到底該不該存在?支持的人覺得以牙還牙是最好的手段,而廢除的人則主張死囚的人權。不管是支持哪一個,我想目前就和羅生門一樣,是沒有結果的。

消逝的傳統 ──《尋百工》閱讀心得創作 - 林姿婷

  「叭噗叭噗」窗外的聲響,觸動了我的心弦,更衝擊著我童年的味蕾,讓人提起勇氣掙脫繁重課業的枷鎖,從書桌一躍而起,拔腿狂奔向激起心中漣漪的聲音源頭,重啟記憶中的美好滋味。

  當今社會,網絡資訊發達,資料虛擬化存放於雲端,而那些曾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人力資源與加工產業,也被機械化取而代之,時間在走,台灣的傳統產業及技藝也隨時間流逝而漸漸消逝。唯恐歷史所淬煉出的美好傳統技藝,就此被時代的潮流沖刷殆盡,四位大學生走遍台灣,用心記錄傳統技藝的美與價值,刻劃記憶中的過去,集冊成「尋百工」一書。書中介紹各個傳統文化和技藝,包括食衣住行育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但明明如此密不可分,這些年來傳統技藝卻漸漸地淡出社會,在工商業發達的這個年代,這些價值不斐的傳統被機械化默默地淘汰,也被新一代的年輕族群遺忘,甚至遺棄。

  傳統的定義是什麼?是受歷史薰陶過的人事物抑或是悠長的時間河流的產物?傳統的英文「Tradition」一詞源自拉丁語「Traditio」,即「傳承」之意。對我而言,傳統就是一件使人想永流傳的事物,正因為它的特色足以代表我們的文化與精神,所以人們才想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在尋百工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孝女白琴」,中華文化對於喪葬有許多傳統,在老一輩的觀念中,喪禮上有人哭喊,才代表過世者備受尊敬且被後代所思念著,而孝女白琴便擔任此工作,必須哭得聲嘶力竭,好似是自己的親人過世一般。電影「父後七日」以黑色幽默手法呈現道教與台灣喪葬習俗,其中描述到孝女白琴這份職業背後的辛酸故事,也詮釋出台灣的喪葬文化特色。

  新興年代,多數的年輕人認為傳統一詞太過沉重以至於不願主動去接觸傳統產業,漸漸地放棄這些值得保存的行業。然而,還是有為了重振傳統產業而努力著的年輕一輩,他們將文創鑲嵌進傳統,融合兩者,傳統變得新穎卻又不失其特色,創造出更高附加價值的新興文化精神。近年來,政府也大力提倡傳統,時時舉辦活動,將傳統融入現代的休閒,不僅延續著傳統產業,也提供了休閒的好去處。這些努力皆是為了讓珍貴的傳統技藝的美好繼續延續下去,即使時間不停的向前行,我們的子孫仍傳承著祖先的智慧以及中華文化精神。

理想的關鍵在恰到好處 ──《理想的下午》閱讀心得創作 - 莊惠如

  什麼樣的下午才能夠稱得上是理想的下午呢?我覺得這本書,首先,擁有一個好名字,因為我在翻開它之前,已經開始想像。

  這本書是由很多獨立的篇章組成,在篇與篇之間偶爾是有聯結的,但那只是它們湊巧談到相近的話題,可能是某個城市或者是某個地方的意象,它們的排列,猶如作者走在旅行途中的腳步般散漫自在。你可以說這是本旅行書,但是就像是你不會將散步到公園或者圖書館視作郊遊一樣,對於作者而言,那樣的說法又顯得過於刻意了,封面的副標下得更為適切: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漫無目的,似乎就是這本書散發的氣質,作者的文字如此、作者的旅行亦是。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最好不要太過一本正經的坐在桌前,也不要過於聚精會神,最好是在借來或買來這本書許久之後,在一個好整以暇可以用來整理書架的午後,你隨手翻看幾頁,越發得趣,於是找了張舒服的椅子,啜幾口適才沖泡好的茶,翻著翻著不覺已將書看完,此時,窗外也照進傍晚微紅的斜陽。

  看這本書就好像在聽作者說話,只不過,一開始你以為他在對你說,但事實上他說話的對象,應該是一個極其親密、和他見聞相近、體認相同的朋友,或者,是他自己。彷彿這本書他便是為了自己而作。每次作者都以談話口吻開啟一個話題,至於在什麼地方,那只是對話的背景,當他偶然提起或者說明的時候,就好像他是提及住家鄰近的街道、老宅、路樹那般稀鬆平常,我們說作者是旅人,但他可能比當地人更像當地人。

  我覺得比起看那種以介紹為目的,又略帶廣告行銷意味的旅行書,這本書讓我看起來自在許多,很多老是被捧得極為崇高的熱門景點,在作者筆下,都是用一種平視的眼光在看這些地方,甚至,他也似乎用一種似有似無的口吻使那些我們仰視的世界景觀變得平凡、近人。可是它並不影響我對於世界各地的嚮往,反而,是在看了這本書以後,我會更想到各處走走,想要親自印證,作者在那些地方的感受。我想,這是一本成功的書,就像一個成功的推銷手法不誇張也不卑微,以一種恰到好處的方法讓顧客主動上門,平描淡寫,卻讓筆下種種平添風味。

《傾城之戀》閱讀心得創作 - 林沛均

  「傾城之戀」這本小說集裡的每篇文章,都需要很仔細的咀嚼每一個文字,反覆讀過幾遍,感受就越加深刻,她的文章是慢慢累積而成的韻味。每個人物每個場景,張愛玲都很仔細的刻劃,彷彿就置身其境,老上海、大宅院、穿著旗袍的女人,甚至是日出日落等等,她都寫的栩栩如生,在她美妙獨特的文字裡我很享受閱讀。

  至於「傾城之戀」這個篇章小說,我所看到的是一位堅強女人—白流蘇,就算白流蘇在家人眼中、在親戚或周圍的人眼中,只是一個殘花敗柳離過婚的女人,而且只會賴在娘家的米蟲,但她自己可不這麼認為的,就算身邊的人都這麼想,但她偏偏要讓大家對她刮目相看,讓大家知道—他六小姐白流蘇可不是好惹的!

  我很喜歡他這樣子的想法,算是越挫越勇吧。如果大家看扁你,你又何嘗也要順著他們的輕視來看扁自己呢?往反方面想,如果你可以拿出本事讓他們瞧瞧,扳回一城,那也比平白無故的投降在輕蔑的眼神底下好的多了吧!

  而女主角白流蘇和男主角范柳原,他們之間有挑逗、有甜蜜、有猜忌、有信仰。愛情讓人變得疑神疑鬼的神經質,它好像不是我想的單純可愛、毫無負擔,倒是複雜又令人輾轉難眠的、壓力蜂擁而至的。

  「傾城之戀」所要表達的訊息不只侷限於男女情愫的糾葛,其要透漏最重要的應是人性細微面的敏感,特別是男女之間相依相偎與時代的牽纏所流衍出的矛盾與無力感吧!

  另外,這篇小說還告訴我: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才能更了解對方。人只有在遇到許多風風雨雨的時候,才會顯露出真情。因為那時候已經顧不得那張在自己身上的面具,假面具也就自然卸下了。人也只有在這時候,才會表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大概就是「患難見真情」的意思吧!

  不過愛情如人生的潤滑劑,未來既然要分離,當初又「何必相遇」?有情人不一定終成眷屬,而成眷屬者也不一定是有情人。在這茫茫人海中,尋找自己的伴侶是多麼的不容易?這本小說讓我看到了好多好多層面的愛情故事,也了解到理性與感性間所造成的矛盾。

  不只如此,在我看過張愛玲的書後,雖然有些年代、語言的隔閡,有時候不太懂,但我還是可以深深的察覺到張愛玲是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可是同時又是一個活潑的諷刺作家,她也是一個忠實而又寬厚的歷史家。在她的許多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是雋永的諷刺,一方面是壓抑了的悲哀。這兩種性質巧妙的融合,使得她的小說都有一種蒼涼之感。

  這個故事對我而言啟發很多,內容也十分有趣,人物特色也淺顯易辨,看完了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我很喜歡這本書。

續寫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閱讀心得創作 - 凌惠寧

  那片場裡烏黑一片,一柱光下背過頭的男人擺動手臂,除了粗重的喘息和呢喃外四下無聲,一滴汗從往後梳的髮際流下古銅色的頸項,滲進白色襯衫敞開的前襟中的膏腴,停下動作後,他驕傲的手指抹過前額,猛獸一般的眼睛掃視周圍的黑暗。

  『好!好啊!攝影師!剛才那有好好的錄下來吧!』撼動的掌聲湧進光處,男人接過白色汗巾笑著接受各方恭維,同方才出聲的導演點頭致意,黑美郎放開交疊在胸前的手臂,陶醉的摩娑自己的臉頰,在與男人視線相交的瞬間暗潮湧動,工作人員掀起布幕,扭亮燈光,男人端正的微笑突然有些兒邪,看得黑美郎眼睛閃亮,他故意扭身離去,一雙腿子蹦得可歡騰。

  幾年過去,黑美郎四處接些小配角,倒也混得充實,就是那些舊友走的走,散的散,竟是一個也不剩了,聽說原始人阿雄跟個誰跑到美國去了,也沒個音信,至於教主,黑美郎想到就要發笑,那老傢伙興許早死了,瘋成那樣誰也拿他沒個辦法,新公園那些小么兒早換了一批,他怎麼看也沒個能順眼,盡是些塗脂抹粉的角色,相比之下,自己在這電影圈混得可風生水起了!想必將來闖那好萊塢也不成什麼難事,誰教他天生麗質呢!就拿那男人吳衡來說吧!兩年前碰巧接了由他主演的《外灘風雲》中的角色,他黑美郎可是演個三弟的角色,雖說很快便躺在那男人懷中,領了個吐血而亡的退場券,從那之後他便一直打聽著,吳衡又接了哪部的男主角,他必定去爭取個角色,盤算著在與那有魅力的男人再多打個照面,幾部片下來,倒也讓他拿下了,可不是?他可是黑美郎!

  『喲!大紅星!演得可盡興?』黑美郎拈起酒杯,拿眼睛勾他,像隻開屏的小孔雀,檯下雙腿不安份的躁動。

  『托你的福,還行。』男人拉過黑美郎的酒杯,就著他的手將杯中物飲了個一滴不剩。『喲!一副謙虛樣兒給誰看去哪?我可不吃你這套!』黑美郎奪過自己的手,嘴上拌著,心裡喜滋滋的直冒泡。

  『那倒是,看來我得餵你這嘴饞的小狼崽子別套不成?』男人笑得黑美郎直發顫,抖得腰發軟。

  過兩天黑美郎下床梳洗時,他驚嘆的撫摸自己肩上的一抹血紅,對鏡他笑了起來,『誰說我不俊了?瞧瞧我這風流樣兒!』說完自個兒發噱,抱著肚腹又蹲到地下去笑得直不起腰。

  六月暑氣正盛,片廠裡汗酸勁兒嗆得人直發嘔,黑美郎沒搶到這次的角色,打發了幾個人員放他進片場蹓躂,四處張望沒見著人,卻聽見暗處女人咯咯的嬌笑,那男人將手伸進她前襟,扭成一塊兒,那痴笑的女星只是一個勁的花枝亂顫。

  那月亮,好像在哪兒見過,黑美郎有些頭昏,不知不覺竟走到這兒來了,蒸氣直冒的臺階上似乎有幾條人影晃動,已不見滿天亮晶晶星子的夜裡,那月亮還是那樣淫邪,像一團大肉球,佈滿血絲,肉紅肉紅的浮在那裡,好不可怖,黑美浪坐在臺階中央的石欄杆上,痴痴的笑了起來。

  『我們是祭春教!』紅色不祥的月光下,黑美郎扭動著他那蛇一般細滑的腰身,發了狂似的尖起他小公雞似的嗓子宣布道。

  『我再也不相信!我長的這樣兒俊!哈哈哈哈哈!朱焰嗎?朱焰早死了!他早死了!那混老頭!什麼教主!我才是教主!他早死了!死了!教主死了啊!哈哈……。』

  熱風中,新公園池裡的荷花開得妖艷,花香濃郁,甜得發了膩,血肉似的月亮懸掛在黑沉沉的天空裡,淌下蠟淚似的,朱紅的焰色,暑氣扭曲的空間裡有條人影舞動。

  他喊著:『他死了!朱焰死了!』

《尋百工》閱讀心得創作 - 柯亮吟

  我覺得透過這本書的介紹,我們可以更親近台灣這塊土地。書裡介紹了許多種台灣的傳統產業,有些是我們聽聞過但不熟悉的;有些則是我們從未聽聞過、從未見識過的。所以說,藉由這本書我們似乎重新認識了台灣,認識了那些陪伴台灣成長的傳統產業。當然,書裡有些產業也是我們熟悉的,而且大多是在我們小時候曾經接觸過的。但隨著年齡的成長,這些產業在我們的生活中漸漸被淡忘,因此藉由尋百工這本書的介紹,也勾起了我們小時候與這些傳統產業相伴的回憶。舉例來說,小時候時常在廟口看到老婆婆在擺攤替人挽面,總是覺得很有趣,但卻沒有機會去嘗試。每次經過時眼神也總是會不經意地望向老婆婆們的攤子。但是當我在書中讀到有關介紹挽面的篇幅時,我試著去回想小時候看到的景象,卻發現這些擺攤的老婆婆們已經不知不覺消失在廟口,而我也不知道有多久沒有尋找挽面婆婆的習慣了。但是這些事情我卻從來沒有注意到,對於挽面的印象也只剩下腦海中一絲模糊的影像而已。

  透過這本書也讓我們開始正視這些傳統產業的沒落。隨著時代的進步,機械化的發展,這些重視手工技巧、成本較高的產業漸漸被取代,甚至被淘汰。沒有政府的公權力去幫助、保存;沒有年輕人的熱情去傳承,這些傳統產業失去了存活的機會,老師傅們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些產業到他們這一代便絕跡、失傳。或許作者們也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政府、讓企業家、讓人們去重視這些代表台灣的產業,並希望藉此喚醒人們被封存的記憶、喚醒人們對這些傳統產業的感情。

  書中的一百種產業其實都代表著台灣的人情味、台灣的競爭力,但是幾乎在每項產業的介紹後段卻被惋惜的文字填滿。作者對於產業的沒落、失傳而感到難過,每段文字都透露著哀傷、可惜的氛圍。有許多產業都是由年紀很大的老師傅們在維持著,他們有些會感嘆找不到傳承的人,感嘆因為賺不到錢所以沒有年輕人願意學;有些則是因為了解做這些產業有多麼的辛苦,甚至於無法維持生計,所以不願自己的後代再繼續受苦,寧願讓這個技術流傳到此,也不願再傳承給後代。可是我們卻可以從老師傅們的話中一再的感受到傷心、失望與惋惜。因為種種的因素,這些代表著最根本的台灣的傳統產業可能再也無人傳承、從此消失,無法再親眼見證他們的風采,而後人也只能透過影像、文字等各種紀錄去認識、去了解。我想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我讀完這本書會有種感傷、不捨感覺的原因吧!

《孤戀花》閱讀心得創作 - 許珈儀

  閱讀,是一種明悟,無論是家有詩書還是窖藏老酒,無論是古韻京腔還是百家經典還是大眾俗語,沒有閱讀便沒有睿智沒有深邃,沒有長袖闊帶的文氣,沒有風流倜儻的灑脫。而這次選擇白先勇的「臺北人」,是一種歷史的溝通,歷史的殘缺與完美無不在閱讀中相互融合又相互分離。

  「臺北人」由十四篇短篇小說構成,寫作技巧各不同,長短也不一,看似不相關的每一篇,綜合起來,更令讀者體會了今昔對比之感慨。而這次所討論的「孤戀花」讀來真是震撼不已,劇情跌宕起伏,斬釘截鐵,石破天驚的筆觸,有如江海交會處噴激的浪濤,怵目驚心,讀完印象深刻在腦中揮之不去。

  最令我印象深刻卻也是最心疼的角色就是娟娟,作者總是用悲淒的筆調來描寫娟娟,使她那坎坷的身世更加令人同情。她單薄的身子,必須容納著母親遺傳下來的瘋癲症,更烙印著父親加之於她的亂倫罪,如同她這一生載滿了罪孽,真是感慨萬千。

  作者白先勇也以隱喻的方式,對人類的命運所下的註解,對人類的「孽根」做探討。在這篇短篇小說,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的動盪與平靜,我們這輩子可能沒有機會親眼看過下流社會,同樣的,我們也未意識到自我黑暗罪惡的一面。而娟娟到最後真正的爆發,或許她已嚐盡生活的苦澀與罪人,使得隱匿在理性與意識控制下的罪孽爆發出來,而發生另一件悲劇。但我覺得娟娟殺死柯老雄後,或許得到了完全的釋放,重拾那個失去已久的純真,而不再只是淒涼感傷,而帶著一絲瘋傻的憨稚,或許這也是另外一個比較好的結局吧!

  有時候閱讀非現代小說,其實也能得到不同的感受,讀完「孤戀花」,給人感受是深沉的,不似單刀直入的快意,而似歷盡榮辱後的滄桑,「青山依舊在」即像娟娟殺死柯老雄後仍然活著,但又像對其否定,但這些都不必深究,「幾度夕陽紅」,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彷彿也凝固了。

迷蝶 • 迷人 ──《迷蝶誌》閱讀心得創作 - 盛雅寧

  蝴蝶,美麗,神秘,還有脆弱。

  年幼時在鄉下看過一齣戲,戲曲結束於一對戀人化蝶遠去,悲傷得浪漫。也曾於何處聽誰說過,黑蝶是幽魂的化身。我猜想,那是因為黑蝶飛舞的姿態遠遠看來十分像從烈焰中逃出來的焦黑而細碎的冥紙片,倏爾不見。

  高中時的班上有一位女同學,單名蝶字,且人如其名,樣貌靚麗,對她,我就像對著蝴蝶,好奇卻又不敢靠近。

  其實,我從未了解過蝴蝶,甚至從未好好欣賞過,而且始終抱有微弱卻綿長的恐懼,彷彿它們真是幽魂,會附著在我身上吸食生氣;它們翅翼如此豔麗,定藏著毒。讀完《迷蝶誌》后,我才曉得——它們也是地球的居民,自奉一套生存法則,一代續一代堅強璀璨地活著。

  我的旅途將不同往常,因為自己開始不忍錯過每一種蝴蝶其獨特的色彩,一些可以無聲消逝的色彩。旅途開始,才發現,標本比生命更容易保存。玻璃窗內各色蝴蝶標本整齊排列,可美並未被放大。一隻隻像奇特繪本,讓你知道世上有這麼漂亮的翅翼外,也知道,這些翅翼的真正歸屬者已經死去。真奇怪,當蝴蝶變成商品,人類似乎就變成了商品的主人,或者,強者是弱者的主人,是的,與蝴蝶相比,人類是多麼強大、殘忍。

  萬籟俱靜似無邊無際時,你會不會感到孤獨恐慌?因為這世界從不只有人而已。但早上的鳥鳴你會忽略,去建幢幢大樓;你也不知道剛剛經過的那棵樹有何名字,當你再經過,它便只剩下樹樁子,也沒什麼好注意的;晚上青蛙吵得讓你心焦,白天你的車輪碾過它們,稱不上事故。你知道的,它們存在著,可它們僅僅是它們,一眼即過,何必珍惜。你自成世界,裏面有其他人;你有高尚的目標——去成為眾人的一員,讓世界更美好。車有了,房有了,手機有了,飛機有了,然而遠遠不夠,最好再有第二個地球加上時光穿梭機。你能征服一切,除了慾望。

  去台東綠島觀景,有叮囑自己不要忽略蝴蝶,很可惜,未見著一隻。是天氣太熱了吧,是人太多了吧,是房屋太密集了吧,是花太少了吧…我猜想各種原因,也難解心中落寞。當有心去注意,才明白,許多事物早已改變。

  關於蝴蝶的傳說不該只有那麼幾種,倘若它們仍在延續,關於它們的故事也會更多更精彩,可憂傷蒼涼,也可溫馨喜悅,不該讓《迷蝶誌》裡的沉重迷惑作結。猜想過,人類蠶食世界,蝴蝶無處可逃,人類無處可逃。到最後回頭,歎,世界原來那麼美麗過。誰要這種結局!

《深河》閱讀心得創作 - 鄭雪芬

  我認為「深河」在本書中有兩層涵義,其一是本書的重要地點——恆河,他包容了生與死、乾淨(洗淨罪)與汙穢,就像是印度的母親,也是許多不論是富有還是貧窮、是上位階層還是賤民的希望之河。而第二層涵義,是指人的內心深處,那隱藏在人性底層不可告人的一面,就像深埋在心裡的一條很深的河,有悲傷、有快樂、有不堪的過去也有對未知的將來的迷惘。

  作者在故事中鋪陳了很多條時間軸,首先從磯邊的視角開始,帶到旅行團要去印度,之後就分成各自的篇幅分別描寫團員的過去、經歷,最後再把視角挪回現代,在印度恆河闡述這些人在這段旅程所經歷的改變,最後,以大津的生死未卜作為本書的結尾,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故事中也放入很多不同的宗教觀點,甚至更多的是與傳統宗教觀念不同,大津自己另外悟出的想法。而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是大津和美津子的部分。一個象徵著忠誠、堅定地信徒,另一個則是充滿著嚮往自由、些許判逆以及對自己、對未來都相當矛盾的普通女子,在兩條看似平行的線交會之後所迸出的火花會是如何?看到這裡讓人停止不了翻書的手。而我也在其中感受到了人性、人心的複雜,以及那種無意識尋求解脫的心理。就像旅行團中的每個人,他們都有段難以忘懷的過去,驅使他們來到恆河這個印度人稱為聖地的地方,不管他們來到這裡的目的為何,我認為他們潛意識裡一定都只是在找尋那塊可以填補內心缺口的東西,無論是一個感動也好,或是一個感動也罷。我想,「恆河」就象徵著我們每個人都在人生旅途中,尋找到那片平靜安穩之處吧!它包容一切,彷彿也包容了我們所有的疑惑。

  本書在最後一句對話中戛然而止,令人錯愕的同時也讓我們重新地去回憶了整本書的故事大意,並且去思考作者想表達的真正意涵是甚麼。醫院的人說,大津的情況惡化了。到底最後是奇蹟似地活了過來,抑或是回天乏術,世界又少了一個正義之士?在這裡我還是忍不住猜測了最後的結局,我認為大津最後就像耶穌那樣「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因為書中不斷將大津的行為與耶穌做比較,大津背著垂死的人到恆河,耶穌背著十字架到骷髏地;大津的虔誠,耶穌的忠誠……。而聖經也提到,耶穌之後死在了十字架上,為世人贖罪,所以我認為大津最後或許也去世了,為三條先生的所作所為贖罪。

  這本書雖然讀起來有點乏味,對宗教不感興趣的人而言一定更難下嚥,但是認真仔細地閱讀並思考過後,就會發現其中蘊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會不禁反觀自己的人生,究竟為了甚麼而活?而我們是不是也在無形中一直追尋著某樣東西?是寄託,還是解脫?

《活著》閱讀心得創作 - 許雅妮

  人生如夢幻泡影,眨眼多少光陰歲月就這麼消逝無存,在《活著》一書中,歷經人生的生老病死,富貴貧賤,一晃眼,大半輩子也就走完了。主角福貴原先就是一位朱門中的紈褲子弟,他的影子中,我望見那一線賈寶玉的身影,他是貴氣逼人的富家少爺,那般放蕩不羈,然而他卻無賈寶玉的優柔寡斷,在賭場上「一擲千金」也在所不惜的剛毅果決,這樣的故事開頭似乎是為他悲劇性一生留下伏筆。福貴歷代前人淌血賺來的財富到了這一代便千金散盡,富不過三代,看在許多家庭眼中或許也心有戚戚焉吧!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了,當生命跌落萬丈深淵時,福貴才如夢初醒,人財兩散時,我們才能明辨何為酒肉朋友,何者又為肝膽相照。

  書中兩位女性,分別為福貴之妻—家珍,與福貴之女—鳳霞,她們身上流有大中華民族女性堅毅不拔的精神,三從四德的美德。家珍原先為高高在上的小姐,為愛他願從此洗手作羹湯,在家相父教子,成為賢妻良母,我雖為此深感佩服,卻也感到無限同情與惋惜。在女人如花的歲月,她無法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喜悅,無法一飽山川名勝之美,無法為夢想騁馳,無法在自己的一隅全心投入自己所好,這是活在於此刻的我易如反掌的生活,卻是那樣民國初年千千萬萬女性禁錮於懷的奢望。而鳳霞從呱呱墜地之時便無福享有千金的命運,為了弟弟的前程,她必須犧牲,手上密密麻麻的手紋是她辛勤的證明,失聰的她彷彿是上天向她開的一個玩笑,然而這也是傳統重男輕女的表示,在追求平權的現代,我們看見的、聽到的是對女性多年打壓的反彈,有人常說生命的價值在於寬度而非長度,在這兩位女性身上我看見了,生活的重重打擊,她們卻更加努力地活著,不啻追求日出的那一口氣,更多時候是為了她所愛的人而往前行。

  有慶是這一家子中唯一的男丁,望子成龍的心情自然成父母的眼眸中投射在他小小的身軀上。所謂「寒窗苦讀十年載,一舉成名天下知」,多少書生埋首於四書五經中只為求取日後的一席地位和眾人汲汲營營的功名利祿。只是作為一個窮鄉僻壤的寒門子弟,有慶肩上還背負著壓力,古人牛角掛書的精神在這小男孩眼裡,卻顯得荒唐,他一心眷戀於自己所放養的羊,哪怕自己餓到頭昏眼花仍不忘給羊填飽肚子,這是人性最初的善良,最初的單純。

  活著,活在這樣動盪的年代,的確生不如死,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直到福貴真正放下一切,明白錢財乃身外之物的真諦時,妻兒早已相繼離世。當年他一再求得的金滿箱、銀滿箱,沒想到轉眼乞丐人皆謗,一切都不復存在時,才恍然大悟。古人說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當雙親撒手人寰的那一刻,當福貴手抱自己孩子的那一剎那,父母的好才湧上心頭紅了眼眶。活著,大概就是在體驗人生五味,有時多了一些苦才能憶起曾經的那份甜,也許在書中人物一一逝去時,看來是場悲劇,但當我讀到最後一字時,我才明白,真正的悲劇是渾渾噩噩走完一生,醉了一生,他們每個人卻真真實實的活對他們的角色,他們曾經活得這番動人也就不虛此行。

《討海人》閱讀心得創作 - 陳姿穎

  討海人這本書是台灣罕見的海洋文學,即使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卻也不見親海文化,我們都忽略了海洋與我們密切的關係。但是廖鴻基先生卻是以自身討海人的身分,帶我們認識海上的生活,以及感受這些任勞任怨、看天公、看海的討海人們每一次「下海上陸」的情緒轉折,還有捕魚時的各種經驗,這在我們平時生活中是體驗不到的。

  「是不是想當一條魚?」在有些時候,其實我們就像是一尾上網的魚,一頭撞進網裡,胡亂掙扎、胡亂綑綁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越是懊悔就越是往死胡同鑽。書中,海勇伯問作者:「為什麼出來討海?為著魚,還是為著海?」為著魚是生活,為了海則是心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得為了生活賺錢工作,但有多少人是一邊溫飽自己和家人,一邊築夢踏實的呢?或許「海」在作者眼中是片自由、解放,但在我看來,海洋是願意包容、接納所有人不滿、心聲的國度。一切的規範、制度、種種的人為樊籬,在海上都變得不復存在。

  每個漁人心裡都藏著一幅屬於個人的海洋圖像,而他們用著點點滴滴累積與海洋接觸的經驗來描繪這幅圖像。我們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態度,充實自我,也描繪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

  在討海人中,我看到的不只是漁人們辛勤為了生活而捕魚的一面,而是對海洋的熱忱,就像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除了各司其職盡自己的本分外,最重要的仍是對每一件事的執著與熱忱。即使是學生的我們,學習態度也是很重要的,也更應當向漁人學習,學會承受不自主的命運,學會等待、落空、失望,或者學會承受難堪的狂喜。世事難料,就如討海人,即使出海了整天,撒了無數次漁網,收穫仍然不如預期,但是隔天依然早早整裝出海捕魚,甚至遇上變化多端的天氣、湧浪,但他們依然不會停止下海。就像我們常說的,不做不會怎麼樣,但做了也許會不一樣。每天都抱持著這種態度,充滿期待人生說不定會過得很不一樣,就像漁人捕獲丁挽時的狂喜一樣吧!

《異鄉人》閱讀心得創作 - 邱雅如

  卡繆的《異鄉人》這本書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只是描述一個被動的角色沉浮在忙碌的世界中,他的思考、價值觀都很消極,並只在乎感官上的舒服和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第二部分則是在偶然的犯罪事件下使得主角和這世界產生交集,但互相衝擊的結果是,這個體制無法接受這種行為模式,而消滅掉這個角色。

  故事以「今天媽媽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做為開頭。一句話,便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主角莫梭對一切的漠然。作者卡繆也特別利用莫梭的不同,來探討人在於世界的意義。由於主角獨特的價值觀、生命觀都與周遭的人不相同,更能表達出個人的情緒和對生命的渴望在表達和實現時,往往受到許多無形和有形的枷鎖所牽制。莫梭以個人的獨白向社會價值提出疑問,但還是不得不遵守以社會價值為基礎的規範。他的命運就這樣被他人決定,從來就沒有人問過他的看法如何。

  對莫梭最後的審判並不是刑罰,而是人格的摧殘。整場審判就像一場精心設計的局。明明審判的內容該是他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但社會卻反而審判他的價值觀,他的靈魂,並逼迫他反省認罪。但,誰有資格批評一個人的靈魂呢?我們都不是莫梭,沒有人能理解他自己的初衷。但有多少人都像故事中的法官及陪審團一樣,只看到事情的表象,便加以口誅筆伐。在我們主觀的斷章取義下,有多少人像莫梭一樣被犧牲了?

  在1940年代,人們對社會充滿迷惘,精神沒有歸宿。而在現今的社會中,這樣的現象並沒有被改善,反而越演越烈。犯罪、霸凌案件層出不窮,越來越多人有反社會人格。人與人之間失去了彼此關懷的溫暖,開始不安、猜忌,甚至傷害他人。前陣子藝人楊又穎因受不了在具匿名性的網路上不停的被造謠及抹黑,而選擇輕生,震驚台灣社會,但這並不是單一個案。霸凌輕則在受害者心中留下無可抹滅的傷痕,重則能讓一條條的生命從世上消失。或許法令的制定可以稍稍改善這種情況,但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若要徹底改善這種社會亂象,則需重新熨暖一顆顆空虛冰冷的心,使其找回為人設身處地著想的同理心。

  故事中的主角莫梭以冷漠來反抗生活,最終卻未能逃脫在命運面前的慘敗。悲劇是注定的。但蔑視悲劇的態度卻讓他成了一名挑戰荒謬的英雄。莫梭雖被讚譽為英雄,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能用愛及溫暖去改變這個世界,不再產生更多的莫梭呢?

安安靜靜最大聲 - 王子軒

  當我們過慣了每天庸庸碌碌的生活,習慣了這個世界喧鬧的一切,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只剩下「誰在茫茫人海中夠大聲,誰才是有力量的贏家」的觀念,如此膚淺的價值觀下,我們是否想過其實安安靜靜才是真正「最大聲」。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總是周而復始的過著同樣的循環,是否有觀察過我們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呢?近年來相當家喻戶曉眾所周知的議題——全球暖化的氣候變遷。人類的日子一天天的過去,時序交替,而季節總在無聲無息中不斷地遞嬗著,就如同我們的地球環境,在人類貪婪的予取予求之下,總是用最安靜無聲的方式帶來改變,向人類提出最嚴正的警告,雖然大自然看似無聲無息,但當它向我們反撲時,總是令人們不得不向大自然強大的力量屈服。

  就如我們近來曾因為降雨過少,水庫供水相當吃緊,無法再源源不絕的供應所有用水需求,導致必須實施限水措施,使得我們的生活相當不便,這就是大自然在無聲中對我們最有力的影響,迫使著我們的生活各層面都受到改變;但不只有我們身處的台灣是如此,放眼世界其他角落,也是各種天災頻傳,因為氣候變遷造成農作歉收,或是洪水、風災,使得許多人們流離失所......等等。這些種種都是我們的地球在安安靜靜中,最有力而「最大聲」的證明,讓我們感受到它無聲的力量,讓我們只有向它屈服的選項,用最安靜的方式,教導人們要懂得尊重大自然,它無聲無息中的變化,卻相當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層面,是沒人能置之事外的強大力量。

  或許我們從沒想過原來安安靜靜的一切,才是一片鼎沸人海中的「最大聲」,雖然安靜地存在著,看似平靜無聲,無論是生活環境的大自然,或是我們人類所創造的人文世界,總有這種奇妙的事物,用最安靜的方式,讓一切感受到它「最大聲」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