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閱讀心得創作 - 林承翰

  全書看完後我最有感觸的一篇文章是十萬進士,也對於科舉制度有所改觀,在這之前,我的認知總以為科舉不就是一些想當官的讀書人,透過這種制度,來改變人生的跑道,而提升自己的社經地位。成功的人,在十年寒窗無人問後,卻可一舉成名天下知;但失敗的人,只能繼續地苦讀,就這樣一次,兩次,三次......,直到白髮蒼蒼,可能還沒有成功,有些海闊天空的,會找尋別的人生目標,但固執的畢竟還是比較多,而這些不放棄的讀書人繼續踩在這條科舉的鋼索上,眼前是茫茫的未來,而因為走了很久就連身後也沒有了退路,在這種進退維谷的情況下,最終,什麼也都沒有了,失去了謀生能力,連家都不敢回,老婆不要你,鄰居也瞧不起你,父母更是覺得顏面無光,那想當官來經世濟民,想衣錦還鄉使家族顯要的夢,早已如一縷青煙,隨風飄散,到了他去不了的地方。接下來,開始怨天尤人,滿腹牢騷,時而低頭沉思,那四書五經我該不該放下?但當想擺脫時,手卻又在空中擱淺,好像還有未了的心願;時而仰天長歎:「天公,你怎麼對我那麼差!」,他們剩下能做的事,好像只有跳下鋼索,結束生命,又或者,繼續苟且偷生,受人辱罵,悄悄地度過這一生,孔乙己不就是一個例子,也難怪中國在晚清末年會被外國人欺負,難道講幾句子曰,敵人就投降了?所以張之洞才提出改革,在光緒年間,廢了這實行1300多年的制度,我本以為它在歷史的洪流下,就這樣結束了,透過作者的筆,我發現更多的省思,也明白這制度下的文化,不是幾篇小說或文章而能全盤了解。

  先從缺點看起,明明只是一場考試,為何可以影響那麼多人?說穿了,不就是名與利放不下,人人想當狀元,想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在萬人互相爭鬥下,第一名,豈是件容易的事?所以爭鬥的過程中,人格也就扭曲了,考上的,本來的君子,都成了假象,官都當了,錢也收了,不貪白不貪;落榜的,沒有半點一技之長,只會滿口四書五經,不切實際又迂腐,而且不是一個,是一堆人,社會風氣也就如此,大家也漸漸習慣,習慣成了自然,也就沒有人發現病態,而雪球也越滾越大,家族都想有狀元郎,所以不停地叫小孩讀書,因為讀的好有妻顏如玉,有黃金屋住,更有吃不完的千鐘粟,觀念一代傳一代,功利主義一代更勝一代,等到問題出現,就要像指喻裡面一樣,花更多時間來治療。

  接下來是優點的部份,通常我們一聽到科舉,第一印象就是弊大於利,其實那是大家因為別人的一己之見,而使心眼固定,失去了能伸縮函攝的能力,科舉雖然給讀書人帶來負面的影響,但他本生的文化卻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比如貶謫文化,讀書人科舉考煩了,一直落榜而心情鬱悶,情感有了,筆墨就開始圓潤了,就這樣傳唱千年且震古鑠今的貶謫文章也就有了,而且都寫得不壞,就這樣文化涵養文化,一直不停滋養下去,中國文學不同的領域也都綻放花朵,百花齊放了。科舉也給了中國歷代官制有了一個公平的選拔方式,更給了讀書人一個夢想,可以從貧窮之中解放,攀升到另一個階級,所以我們不能否定一開始的科舉制度本質是好的,只不過實行方法錯誤,導致了價值觀的偏差。

  最後我很慶幸能生在這個時代,讀書考試有更多不同的發展空間,不是制式的考試決定前途,因為行行都可出狀元,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去發展,就會有成功的機會,而我也會珍惜現在其他不同的學科,像是音樂美術體育等,這些都是除了獲取分數之外,更可以充實生命的知識,讀書本來就不該和功利放在一起,因為那只會破壞本質的美,所以說就算考試成績沒有很好,我們還是要抱持好奇心去學習,分數本來就是讀書的附加品,只是後來我們本末倒置。余秋雨說的真好:「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這世界很大,很多我們不知的事物,讀書只不過是要發現新知,讓生活變得有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