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作,我說的其實是…… ── 吳冠輝


  曾幾何時寫作開始有了公式?而關於這一道道題目的解答,我想說的其實是「教育」。

  虎頭豹尾,架構要像顆橄欖,或是一個像豬肚的內文圓滾滾的……,這些都是我們處於升學考試階段時有所聞的寫作技巧和攻略。清朝晚年,文人紛紛開始反對八股文章的選才和風格,如此的舉才標準確實令許多文人扼腕,發展至今,暢抒自我心境的新詩、散文漸成為了主流,一個自由的年代正在盛開。但這股風潮似乎僅僅將權力分配給了暢銷書單上,各個赫赫有名的文豪。

  「如果你是余光中,那我就必須請教翻譯。」這是我在中學時期,一位令我相當感念的國文老師對我說的建言,而當時正值血氣方剛的我,怎麼吸收得了這其實無比中肯的評語?「寫作難道不是在表達自我嗎?」心裡總有這樣的聲音在咆哮,但總得在升學體制下改變,逐漸地讓評審看懂了你的文章,而給你的獎勵就是一個預期能取得的分數。

   想必全臺灣成千上萬莘莘學子都曾經為了寫作而困擾過。在2018年的今天我特別感謝當年老師對我的忠告。的確,我們的教育體制、評分標準和制度都時常成為家家戶戶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其實沒有一定的對錯,只是適不適合的問題,更簡單地說,「教育」其實給了我們提早適應社會的機會。喋喋不休的大人們,你們是否也常痛罵著仗恃權力之人呢?而全世界其實都是如此,要是大家都能隨心所欲,那麼這樣的地球村往後都只能是自私的。

  最成功的定義有很多,但不變的是在該低頭時不必硬挺直了背脊,當然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處事柔軟更應當是人生課題。

  關於寫作,我說的其實是教育帶給我們的省思,知識像大海令人心生嚮往,而教育的核心,卻時常為人所忘。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