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 ── 李芳瑜


  星球間的碰撞需要多長的量尺?用時間計算是光年單位,用度量衡是為幾百萬公里,用空間橫盪又有太多不可量因素阻擋距離間的拉距。人與人之間的長度為何?近在咫尺卻未必有相觸的真實,我們用肉眼不著痕的衡量工具,在和陌生者刻下專屬的保護層。

  自幼便包裹自己,不輕易讓外人接觸,無論是初識之友,抑或是多年故知。生物本能讓人類對未知多層戒心,也使記憶教訓它的鮮明,我們都害怕受傷,進而我們也拉開了與人間的疏遠。距離是種防衛,卻不失其具備的存在性。縱使會讓人第一印象不佳,然而何妨不是使頻率相近的彼此踽踽獨行來到各自身前,是種默契和心照不宣的靈犀。它是個端看個人使用的武器,可藉人護己護人,也可傷人害己。如同言語是雙面刃,距離亦為 分寸需拿捏得宜,相處才不失彈性。

  本身即是有距離感的類型,但人與人相處需要給彼此空間,是多年來的經驗所驅使。可能在深入了解他人時遠離,或者兩個極端位置的雙方在天時地利人和下相遇,為了讓空間、時間與心境上有適當調度,我們需要它來支撐某部分人與人的羈絆不間斷,在多了空間的距離調適,磨擦會因為多了思考空間而下降,時間的距離帶來平時不易想起的人事物,心境上的空白會增加同理心,設身處地間接有成長的準備。人是群體動物,無人能獨自生活到孤老,卻也非說,人與人需要時刻緊鄰彼此帶來束縛,會窒息。

  究竟,距離帶給我們甚麼?不單是名詞上的解釋,以及物體間的科學運動,它是即使你我在南北異端,卻明白當心有靈犀時即在彼此身邊的熟悉感。當善加利用時,是可與人相處的能力之一。最終,它是我們之間始終跨不過的小小隔閡。我們會藉由不同情境,去詮釋的隱涵義,和初有意識時對於保護自己時的回歸原型。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