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 ── 宋承竑


  總覺得,「距離」是一個非常美麗的詞。憑藉著母親的臍帶,嬰兒經歷了生命無到有的距離,年紀稍長後,我們就學至出社會這段距離,叫做成長。而慢慢地,我更了解到距離的具體表現,其實就是「關係」。

  家人,是我了解到的第一種距離。從呱呱墜地,父母便一路呵護在手心上,於身前身後看顧著我成長。小時候總會認為,父母與我之間是毫無距離,我的一舉一動,一思一想都像極了父母親的延續,但漸漸地,在某個時間點過後,我突然明瞭自己與父母竟是不同的個體!當我逐漸成長,他們卻步步老去;當我記憶,吸收新知,他們卻開始慢慢遺忘。在夜深人靜之時,總會自問:家人是不是最親密的距離?父母親的前半輩子我無緣參與,而我的後半生他們注定是無法親眼見證,而成長的步伐卻潛移我漸行漸遠,終有一天會離他們而去,從短短的臍帶,到遙遠的地圖兩端。

  朋友,是我認識的第二種距離。這種距離在身旁陪伴見證我的成長。可惜,這種距離若即若離。緣份來了,便有人上車,共度一段旅程,緣份末了,也只能微笑著說再見,這段旅程注定沒有人可以一同駛向人生的終點站。朋友之間,或許便是最遺憾的距離吧!我不禁想起張愛玲女士曾說:「有人說平行線最可怕,但我認爲最可怕的是相交線——明明他們有過交集,卻總會在以後某個時刻相互遠離,而且越走越遠。」也許乍時相交莫逆,分離卻如那過眼之雲煙,不能強求,亦無法強求,空惹惆悵。唯一能做的,也只能在離別到來時,默默獻上誠摯地祝福:珍重,再見。或許某一天,在某個旅程再度重逢時,能彼此不怨,笑著說事過境遷?

  自己,是第三種距離,也是我體悟的最後一種距離。蔣勳先生曾寫:「生命裡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裡安靜下來,傾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許多人或許可以在各種關係中左右逢源,但對這距離卻束手無策。要了解自己,必須獨處。可惜,往往人們害怕孤獨,嚮往著人群,寄託於熱鬧,可是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兒都是流浪,你越想逃離孤獨,它反而追得越緊。其實,當你願意和自己對話,慢慢地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因為你會漸漸明白——我到底是誰?我要做什麼?我想到哪兒去?了解自己,彷彿一切問題都有了答案,與他人終究會有隔閡,當面臨抉擇困頓,父母與朋友都不認可時,唯有消融了一切間隙的心,會輕輕地說:去做吧。

  距離,聚離。有距離便難免相聚別離,但若能汲取過程的美麗,樂觀期待下一份關係的到來,回首便會發現:距離,令我成長。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