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讀後感—文明的困境

陳政濤

  我特別喜愛余秋雨先生的書,猶記得國中時,班導師在班上的書櫃添了數十本書,其中就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山居筆記》等,而當時的我恰好在學習世界歷史以及地理的年紀,對《文化苦旅》、《千年一嘆》有很深的共鳴。教科書上一個個地名以及簡單的史實背誦令我深感索然無味,而閱讀余秋雨先生的書後,單純的地名彷彿化成一幅幅壯麗山河圖,歷史中的人物形象更是躍然紙上,鮮活了那些史實記載的事蹟,作者更提供了許多值得思索和玩味的觀點,大大豐富了我的思考面向。然而那時的我卻對《山居筆記》所寄託的意涵感到艱澀,又適逢升學考試,我索性便放下不看,這一放就是五年,大學的我已多年未能捧起課外書專注閱讀,缺乏閱讀的時日越久,便越是懷念可以盡興閱讀的時光,越是懷念卻又苦無時間,時至近日方被我覷得一絲閒暇,於是我自然要重溫《山居筆記》,一看便是欲罷不能。

  一口氣重溫完本書並反覆咀嚼,看著那些歷史我有些發楞,「重蹈覆轍」這詞驀地從腦中浮現。作者先生從歷史中所看到的困境,在現今社會中仍層出不窮,也許作者也是因為如此方寫下本書吧!而這些問題已存在了數千年,又怎是我一言能論,只好略選幾個有感而發了!

  《山居筆記》首章便是氣勢輝煌的開門見山〈一個王朝的背影〉,闡述著康熙如何創造一個史上僅有的盛世,又是如何在乾隆手中走向衰敗,以對避暑山莊的側寫做出精闢的分析。本文就漢民族的通病做了一針見血地闡述──漢人的漢民族本位的意識,此意識最早源自於黃帝時代。在各類古籍中黃帝被無限神化,而受黃帝侵略的蚩尤苗族等卻被視為惡害,然而黃帝也是一名侵略者,縱使侵略對古代帝王來說可說是家常便飯,卻不能因此免去侵略的殘酷性而以大義包裝,後世甚而會以炎黃子孫視為漢人正統、驕傲的象徵,其影響力可想而知。再將目光拉回清朝,清朝不只開創史上少有的盛世,康熙不修長城而修民心,日理萬機而文武雙全,其終其一生文治武功所開創的盛世,或許只有唐太宗天可汗時期可以比擬吧!隨著時代變遷,清末雖然衰敗,對比明末的荒唐,卻也不算過於出格,長時間以來人們皆對清朝做很大的批判,對明朝最荒唐的時期卻一筆帶過,時至今日,僅有少數學者才會深入論及明朝的情況。而這種民族自大的心態不單只屬於漢人,西方民族有從物競天擇論演變出的種族優越論,對其他人種不屑一顧而目空一切,最嚴重時甚至有希特勒的種族大屠殺此等悲劇,然而人們現今在對希特勒當年暴行深感不堪時,許多白人對黃種人、黑人仍存有偏見,此種心態使得現社會各階層的悲劇仍層出不窮。如何讓所有群眾皆拋棄優越的假象去平等待人,仍是現今社會一大挑戰。

  而在輝煌的開門見山〈一個王朝的背影〉之後,群山之中有更廣闊的〈千年庭院〉。書中作者所說的庭院便是書院,是千年來文化傳承舉足輕重的地方,說起文化傳承,儘管古有焚書坑儒、罷黜百家、文字獄等事件重創了整體文化的傳承,然而各類文化傳承能傳承至今,各個時代的教育者功不可沒。古來最受尊敬的教育者莫過於至聖孔子,儒家繼承人亞聖孟子也是一等一的教育家,相較於他們,其他沒沒無聞的教育者更是多如繁星不可勝數,有人以教育為天命鎮日鑽研古籍、教育學生;有人仕途不順遂開設私塾聊以度日,而這些有名無名的教育者,或深或淺為文化傳承刻下一筆筆軌跡,而歷經時代演變之後,作者文中所說的書院體系逐漸產生了,至此為文明傳承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最後作者於文末提到「文化傳承是一場遊戲,至於遊戲的結局誰都不要問。」讀完全篇後我不自禁想,那現今的台灣這局遊戲又玩得如何呢?「頗為糟糕」是我的第一念想。仔細想想現今台灣雖然教育水準不低,然而卻是過於注重功利主義,國小一心只想考取所謂的好國中、國中一心只想考取所謂的好高中、高中一心只想考取所謂的好大學、歷經千辛萬苦考上大學卻是汲汲營營於工作上的開端、進入職場後便開始身不由己,這樣的一個又一個的人生循環,豈有談及文化的餘地?遙望古時大家韓愈提倡文以載道,而今社會卻是文以載利,所有知識的謀取皆為功利而來,若有人於十七、八歲這迷惘的年紀覺悟想擇其所愛、為學習而學習,他們又將面臨何種壓力?「這個科系沒前途啦!」、「讀這個有什麼用,以後能吃飽嗎?」這類的思想在如今屢見不鮮,有多少人能不受自己長輩或是社會趨勢的影響?而如此問題,從近來有一知名的辯論議題叫做「大學教育是否該以市場為導向?」便已體現,頗有一大部分人認同教育之目的乃是為了符合市場之需求,在如此重利的社會風氣下,讀書人、文化人的精神又該何去何從?乘載著中華文明數千年傳承的台灣社會,真的未能發揚更好的教育風氣嗎?我當然贊同人要有得以照顧自己以及家人的經濟能力,然而若教育只為一味趨利,那不知若朱熹、張栻等偉大的教育者地下有知,又會做何感想?

  穿越過〈千年庭院〉,迎面而來便是〈歷史的暗角〉,此篇在《山居筆記》全書中猶有旨趣,自古以來闡述如何為人、如何治國、如何經世濟民的文章多不勝數,卻少有人談及小人這一課題。儘管總為浮雲能蔽日,但騷人墨客對那浮雲卻總是無可奈何,更不願去提起,然而作者卻不避諱的專門寫了此篇來論小人,而他對小人的研究之深刻精確我深以為然,文中的四項小人的行為特徵:見不得美好、見不得權力、不怕麻煩、辦事效率高,儘管我涉世未深,然而符合作者筆下小人的形象在我經歷中卻俯拾即是,如忙碌時發現他人閒暇便嫉妒,尤有甚者還會破壞他人安寧;掌管一些職務便目空一切,對同儕、學弟妹頤指氣使;一言不合便造謠生事,甚至巧工心計擬定計畫去執行,若是路見不平欲阻止,他們或巧立於大義一面嚴詞訓斥、或擺低姿態以裝可憐的來博取同情,事後以最險惡的用心報復,此時有明辨是非之人察覺真相,但他們也束手無策,只勸我們息事寧人,既然他們搬弄是非我們便不要招惹是非,既不在乎自然也無所畏懼,這雖然不失為一個方法,但卻也是一種逃避,小人仍猖獗著,洪水猛獸始終存在,以我如此淺薄的經歷尚且如此,那可想而知當今社會小人數量絕不會少,而相比於古代,而今面臨更大的困境,現今網路科技十分發達且日新月異,絕大多數網路平台具有高度匿名性,在匿名的情況下,有些存有惡心卻對道德規範有所顧忌的人,因匿名便在網路上作威作福,他們有惡毒的言語、涼薄的人心、不具有責任感的態度,加之網路影響層面無遠弗屆,他們為惡影響廣之又廣,在網路上他們沒有現實生活中的諸多顧忌,若不跟他們較真便是任由傷害,若跟他們較真,卻是有力難施,如此情況下小人自然日益猖獗,而有些人為了報復而採取小人手段,卻更是變相向如斯手段妥協?這些問題實實在在地處於我們的社會中,如果我們仍無警覺心,不去真正地認識小人、面對小人、遏止小人甚而揭發其陋行,那麼,這個社會便會愈趨烏煙瘴氣、人人自危。

  現今生活的年代,是文化最豐富燦爛多元的時代。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各種資訊傳達的便利性、易達性,我們再也不用如古人一般用蒼老巍峨的雙手顫抖著將文化小心翼翼地捧給下一代;然而我們卻也是文化最風雨飄搖的一代,對文化重要性普遍的忽視,千年文化傳承至今卻被視為雞肋一般,得到了,卻也不甚在乎,食之無味而又棄之可惜的東西。被隨手丟棄的文化,偶有人小心翼翼地拾起,吹開一層薄灰仔細研究,然而少數人之力過於渺小,最後文化又埋於牆角的灰塵中,身為一個學生,我所能作為的尤其少,但我必將睜大眼仔細見證這時代的發展,看看這場文化傳承的遊戲又將如何進行下去。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