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飢渴》讀後感

蘇秋瑀

  極盡扭曲人性,並以悖德之事彰顯真實人性,是三島由紀夫筆下人物的一貫風格。這本「愛的飢渴」亦是如此。主角內心難解的獨角戲折騰著讀者,構成了這個頗需推敲的故事。相較於其他國家,日本文學總是以沉重低壓脅迫讀者接受眼前事實,使得讀者有如陷入文學家描繪出的泥沼,陷入其文字的陷阱而不可自拔。

  由「愛的飢渴」字面上解讀,總讓人有情色上的聯想,但書中內容並無著重在性方面的書寫,而是單方面賣力琢磨女主角悅子扭曲變形的獨角戲,在該書內容字裡行間,三島給主角的台詞不多,但只要一個轉折或變化,對於主角悅子心思的描寫便洋洋灑灑一大篇傾洩而出,好似主角高貴形象之下所隱藏的的心思,因塵封壓抑過久而爆發出來。主角詭異澎拜的心思在讀者看來駭人,但在故事中卻是不曾語言化或行動化的產物,這些產物存在故事之中,也存在你我實際之中。這種手法讀來駭人,但在心境揣摩上卻非常實際。

  女主角悅子有著高貴而矯揉造作的形象,同時三島也給了她女人獨有的善變性格,也是體現對愛的「飢渴」的形象表徵。悅子深知丈夫的冷落,但她不言不語,她不言是因為丈夫的冷落使她對於現況有所厭惡,悅子厭惡的是現況,渴望的是愛,但悅子的可憐樣卻惹得丈夫更加藐視悅子。因為渴求,悅子對於丈夫的藐視妒的生火。在丈夫因病過世的喪禮上,悅子這麼想:「我不是去焚燒丈夫的屍體,而是去焚燒我的嫉妒。」好似丈夫的死是項完美計畫,這計畫使她不再耽溺於追求不到愛所苦,同時這是一個「毀滅追求」的開始,因為一個追求的消失,悅子重獲新生。三島在這段女性心理狀態描寫地淋漓盡致,對於異性心理狀態的描寫琢磨地透徹清晰,使得故事在接續發展,主角不透過言語行動,就充分展現了其光怪陸離的性格。

  三島在接續安排悅子成為公公的情婦,以當時看來應當被冠上不倫戀等罪名,事實上,悅子在情婦扮演的角色上是虛假的,悅子以寫假日記等方式裝模作樣,也許是順從命運走向,也許是在無法求愛之下頹喪,道德等等概念在悅子心中已虛無縹緲。直到悅子對家中男丁迸發愛慕,悅子似乎又找回了愛的概念,那些所謂的道德概念都阻止不了對於愛的念頭。然而,三島筆下的悅子對於現實狀況的「和平」維繫能力超乎異常,故事中三郎與家中另一傭人美代兩人因年輕衝動有了性關係,美代因此而懷孕。知道此事的悅子竟勸說三郎娶了美代,悅子卻在後來對該事煩憂不已,那勸說好似身為她身分形象的一種模式舉動,這舉動一直凌遲折磨著自己.....如同悅子不對丈夫表態一般,無數的折磨在全書中反覆出現。說真的,讀這本書過程並非完全享受,三島不寫女人的悲苦,而是一層層剝開主角的磨難與矛盾的心扉,連帶讀者也感到人類潛藏極端性格的折磨。

  主角在丈夫染病時給予其無微不至的照顧,一種貪婪的照顧,使臥病在床的丈夫完全掌控於她手中。她是那麼實際掌控了這幸福片段,儘管這些時刻最終走向腐朽,悅子仍貪婪地吸吮著,這光怪陸離的情景似乎也預示著,追求愛而直至毀滅的結果。當最終悅子向三郎表態,三郎以對美代那種單純性愛的慾望衝動對待悅子時,悅子便拿起鋤頭殺了他,在「追求愛」的概念毀滅的同時,也毀滅該概念之下的人,使自身免於承受無法得到的痛苦。整體來看,悅子是在反覆折磨過程中享受追求愛的動力,我想,與其說悅子愛三郎,不如說悅子愛的是個追求幸福的概念,她是那樣異常樂觀,看重幸福感受勝過於一切,於是她以追求為之目的,藐視一切,如同她厭惡城市一般,我想陷入這種泥淖而不可自拔之人不在少數,因追求概念而活,受盡折磨而直至毀滅,連帶標的物也一起銷毀,為的是剷除那可怕的空虛感。

  就我個人而言,該故事看似佈滿人性矛盾與扭曲,但同時也折射出純愛的一面,悅子所追求的愛過於純淨,她所能享受到的幸福限度僅僅存在於折磨之中,一旦純愛破滅,便毀滅一切。或許最符合她的愛便是她在追求過程中偶然迸發的幻想也說不定。作者刻意以一個身強體壯、單純、頗具男性陽剛之美的男人,做為悅子追求愛的新目標,我想或多或少暗示了悅子,亦或是人們對於純愛追尋的潛意識吧!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