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 黃郁臻


  人人都想當一個受人喜愛的人,但可惜的是每個人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以及價值觀,這些都是形塑出不同個體的條件,當有這麼多不同出現時,矛盾、相反的情形勢必會常在生活中上演,不被他人接受的情況也一定會出現,這時面對可能被討厭的情景產生,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

  當有第一個人,第二個人甚至是第三個人告訴我自己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時,我會自己先作思考,思考如果我是站在旁人的角度,另一個人做同樣的事情時,我會有什麼反應。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時刻,我都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一點一點改變自己的性格。還記得從高一下學期開始,有一個平常接觸很頻繁,也會聊心事的同班同學和我說:「妳太以自我為中心了,一定要改,不然最後大家會離你遠去。」她的一番話在當時掀起了我心中的一波漣漪,但僅止於一波非常微弱的漣漪,從那時我就開始改變生活中的一些小習慣,例如東西掉到座位附近時,不因惰性就時常叫鄰座同學幫忙撿,高一時改善的就是諸如此類的小細節;升上高二重新分班後,認識了許多新同學,但當初和我講那番話的朋友還是在同一班,漸漸地會有朋友開玩笑地說:「妳以為地球是繞著妳轉的嗎?」這時又令我想起高一聽到的建言,我再次地重新審視自己,發現因為動作慢的原因,我時常請別人等我;也會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對方該怎麼做,但我卻忘記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忽略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習慣,我怎能對別人如此要求呢?頓悟了自己荒唐的行徑後,之後做任何事情前,我都會盡可能在心中先假設對方的立場,聽完話會作何感想,也很慶幸在高中生涯接近尾聲時,聽到最初給予我指教的兩位同學說,我真的比以前進步很多,而我到目前為止還是時時刻刻提醒著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會面臨到和「大多數」人作出不同選擇,選擇看似並無對錯,但人類總會有一個心理:「我應該和別人做一樣的事才不會被當成異類,顯得格格不入。」這時就是和內心真實的自我進行一場拉鋸戰,並不是事情本身不對,而是我們怕不被接受,就以平常過馬路為例子,不論車輛的多寡,地點的偏僻與否,我都習慣要等綠燈再走斑馬線,當一群朋友出去聚會時,往往他們已經走在前頭,我卻還在原地,面臨到被等的壓力,我還是堅持自己心中認知的規範,即使因為這樣讓同學在當下心中會有不滿,我依然不改變;在當今的社會氛圍中,「開玩笑」似乎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大部分,尤其是在求學階段,但因為我是屬於「認真型」的人,在聽到有人用開玩笑的方式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時,並不是每次都能接受,一開始還會去關心被開玩笑那方的感受,後來發現大多數人都不會對那些話有太大反應,或就算介意但為了融入大家就想說算了,甚至自己最後也是開別人可能會感到不舒服玩笑的那方,因為已經是幾乎存在於生活中所有的對話,已經是這個社會的一個氛圍,我必須告訴自己不要太在意,太放在心上困擾自己,但我仍然不會因為這樣就成開太過頭玩笑的那方,或是跟著一起取笑他人,只是在旁默默做著自己的事,等話題過了再插話進去。

  近兩年常會在社群軟體中看到要「勇敢作自己」的相關動態或文章,也有不少因為這個議題而產生爭議的新聞事件;個人行使自由和遵守普遍社會規範之間似乎存在著所謂的「灰色地帶」,誰也無法清楚的定義,於我而言,當兩者有衝突時,除了同儕的想法,在心中我也會有自己的準則,如果還是無法判斷時,我會尋找書籍或上網搜尋資料,聽聽看不同年齡層,不同領域中他人的想法,或許還是沒有標準答案,但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還是能讓我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認識,而不管最後選擇的是改變自己或堅持理念,都是需要勇氣的。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