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生們的新視界

── How to 成為交換學生

  高大其實擁有為數不少的姊妹學校,分布在世界各地,有合作的學校總計145所。對於「交換學生」有興趣的同學,學校提供了詳細的資訊,除了可以上學校網站獲得詳細資訊,也可以至國際事務處等相關的行政處室詢問。
  大家也不必太擔心門檻過高或是流程複雜的問題,其實和我們申請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時的流程頗為類似:準備好成績單、讀書計畫以及自傳,分別通過校內初選與校外審查。總之,只要有充分的動機和努力,在大學二年級之後,想要成為交換學生到其他學校學習不會是太困難的事情,相當值得願意踏出校門闖蕩的同學們一試。
  本報編輯們實際採訪了國內外部分交換生,就讓我們聽聽交換生們為大家帶來的想法和新體驗吧!

 

國內大學交換

 

「挑選科系的時候,一定要挑自己原本的科系嗎?」

  在挑選國內相關的交換生系所時,可能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挑上剛好和自己原本所學完全吻合的科系,部分同學也可能會擔心交換到和自己原本專長領域類似但不盡相同的科系──儘管科系名稱差異不大,但學習內容卻是天差地遠,例如資訊管理學系的學生最後卻到工業與工程管理學系交換,諸如此類的狀況會不會有學習上的障礙呢?大部分類似經驗學生的答案都會是:「當然。」但其實大家也不必太擔心,因為即便是在自己原本科系就讀都不一定能夠一帆風順,步入不同領域當然會需要更多時間適應,但這就是身為交換學生必須要去克服的重點之一。
  雖然需要花點功夫、做點功課,但如果能夠在短時間適應交換學校的生態文化,並且跟上當地學生進度的話,勢必能夠比起原本同系同學獲得更廣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能,也能學習到其他不同領域的思維,以及看待困難並解決問題轉而嘗試不同科系的學生也大有人在,所以,願意挑戰困難,或是期望有更多收穫的同學們,不妨可以在仔細考慮後,勇敢邁出第一步吧。

 

第二次的大學新鮮人

  在大學生活裡,朋友可以說是重要的人生資產,可以在許多重要時刻拉人一把,共度難關,在外地的生活更是如此。交換學生都是中途插班進入才跟著大家一起學習的,理所當然會比起其他人「新鮮」許多,不論是在課業或是生活方面都需要一些時間重新適應,才能搞清楚新環境的運作狀況。但是周遭的同儕們卻比自己多出了一年甚至一年以上的相處時間,早已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因此,如何重建新的社交圈,對交換學生而言將是一大挑戰。
  要如何才能打入班級圈子,或是認識其他在地的新朋友呢?不二法門當然就是「多開口」。多開口有很多種方式,也許是單純發問,也許是隨口聊聊。而有經驗的學長姐們則表示參加課後活動會是個好方法。不管是系上舉辦的迎新宿營,或是相關系所的任何活動,只要你積極的撥出時間參加,相信他們都很樂意認識新同學的。
  另一個管道則是課後社團,不論是一般活動性質的社團,或是以交換學生為本質所組成的團體都相當值得你花些時間在上面。新的學期本來就會有許多大一學生加入,試著讓自己再當一次新鮮人,重拾起剛進大學時那份想認識新鮮事物的熱情,絕對會在社交方面產生不小助力。

 

善用學校資源

  交換到一所新的學校之後,同學們大多都希望能夠體驗新的生活,多嘗試各種不同的課程。但是在修課的同時,不要忘記,其實每一間學校都提供相當多的課後資源,諸如各種演講或藝文活動等等,這些都可以豐富交換學生生活。每間學校各自擁有的資源可能有些差異,所以不妨在課後閒暇時間打聽看看,有什麼適合自己的活動可以參加,除了放鬆身心、陶冶性情之外,說不定也可以認識些新的朋友們喔。

 

國內交換學生的學習心得──「上課學知識,下課學見識」

  總是聽前人們說應該踏出校門看看,但是實際踏出校門之後才真正意識到世界的遼闊。這份感觸真的不是靠短短幾段文字的轉述可以傳達的。交換學生學習的絕對不會只是課業上的東西,培養獨立處事的能力、拓展視野和人脈、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等,這些東西絕對會比想要中來的重要。也真的是要被丟在一個高大以外的陌生環境,才能夠認識到,原來其他學校的學生資質並不會輸給高大,也重新認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話的涵意。
  如果說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所精進與覺悟的話,交換生的體驗和生活絕對會是讓自己拓展新視野的利器,相當值得大家嘗試看看哦。

 

國外大學交換

 

為機會做足準備

  可以支付國內學費而到國外簽訂的姊妹校進行交流,以學生身分到國外讀書及旅行,這麼特別的機會絕對是終生難忘的體驗啊!這也是為什麼有經驗的學長姊們都會推薦大學時期到國外做交換的原因。
  準備當國外交換生的首要功課當然就是語言能力的證明了。多益、托福等語言能力的檢定是必備的。其中英文的聽、說尤其重要,這關係到能否和各國學生進行對談及文化交流,若是只會簡單的生活英文,即無法進行深度交談,對於進入當地社交生活可能就會產生障礙哦!而除了英文之外,也可以先修當地語言,對生活上的適應會更有幫助。
  另外,有助於審查的還有各式的課外活動經驗,像是社團、校內外活動、打工旅遊等經驗,都有利於爭取國外交換生名額。

 

踏入國外校園生活

  交換到國外姊妹校後,同學們可能會特別擔心學業上的問題,畢竟和自己習慣的學習環境有所不同。教授上課方式會有什麼不一樣呢?當地學生的學習風氣適不適合我?
  以歐洲的大學為例,有許多學校其實是不區分科系的,在確定審查結果後,對方學校會提供全英文授課的課表讓你選擇學程,所以不用擔心修到以當地語言授課的課程,也可以不必侷限於本科系哦!歐洲文化、歷史、政治等能夠更深入當地的課都推薦同學們去選修。
  此外,國外學校是很注重討論及發言的,當地學生通常也都會主動發問,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和我們台灣學生著實有很大的不同,同學們可能需要花點時間適應,但這也會是一個很棒的磨練。
  或許有些同學也會對於交換後的社交生活感到懼怕,像是交換到歐美地區的交換生可能會擔心歧視亞洲人的問題,但其實只要展現自己自信的一面,主動參與話題,很快就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了。

 

難忘的國外生活體驗

  到了國外,日常食、衣、住、行也將成為一大考驗。就歐洲而言,搭乘火車或地鐵是常見的通勤方式,但錯綜複雜的路線圖加上非英文的指標可能就會導致迷路等問題,與台灣截然不同的生活圈也需要重新適應。不過也正因為這些生活中的未知性,才讓交換期間充滿挑戰與樂趣,而這些經驗也將成為一個使我們成長,越發獨立的契機。
  選擇到外地做交換生的誘因之一大概就是當地旅遊了吧!利用課餘時間到學校以外的地區旅行是件令人十分嚮往的事,同學們在出國交換前就可以先做功課,了解要前往的國家有哪些必玩、必吃,才不會留下遺憾。除了自助旅行,有些姊妹校有「Buddy System」的制度,會安排當地學生帶交換生們到處遊玩,讓交換生們能夠深入當地人生活,感受異國文化,是不是很心動呢?

 

國外交換生的體驗心得──「在國外,我找到了自己」

  以前常常在想,我們從小到大不斷的讀書,又讀書,追求的是什麼呢?人生不知不覺已經走到大學這個階段,到了大三、大四,對於未來的道路更是開始覺得徬徨。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嘗試走出台灣,放眼世界後,發現未來絕對不只是研究所和工作兩種選擇。到國外拓展視野後,夢想可能改變,人生規劃也可能改變。在交換期間會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相互的交流會激發更多想法,心境上也會有所轉變。
  歐洲的學制中有所謂的「Gap Year」,給予學生們一年的空白期,到處旅遊,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到國外交換學習當地不同的教育方式,也才發現我們總是太急於進入人生的下個階段,不曾停下腳步思考自己所想要的。
  交換結束後,比起課業上的學習,我們對於人生目標反而有更大的啟發。離開自己的舒適圈挑戰自我,也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該加強什麼,對於心靈層面的助益是可想而知的。對於未來感到苦惱的同學們,不妨也試著到國外尋找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