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 陳聖文


  「逃避」是一門學問,也一直是人們面對問題經常遭遇的掙扎。很有趣的是,在人類的文化裡,通常對於「逃避」這樣的行為抱持負面的看法與反對的態度,社會上經常看見妖魔化「逃避」的觀念與話語,例如恥笑逃避者是膽小鬼等等。但是,逃避果真有如此不可取嗎?讓我們看看動物界吧。斑馬為了逃避豹的獵捕,演化出無人能敵的奔跑速度,可謂逃避中的高手。因為逃避,所以斑馬生生不息,若是每隻被追捕的斑馬都想「面對」花豹,那我想斑馬大概很快就死絕了。

  再看看人類,事實上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有一些人主張逃避是有用的,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它是最好的選擇。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雖然這句話在今日已經多少帶有一些玩笑跟諷刺的暗示在裡面,但是這樣的「逃避」,其背後的真理是想告訴各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打不贏的仗,別跟敵人硬碰硬;打不贏的流氓,也請乖乖迴避。這些都是逃避……但是卻一點也不可恥,反而很聰明,是一種生存的藝術,是一種建立在自知之明上的智慧。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逃避真的一直都是這麼實用嗎?顯然不是的,有些事情是必須做、必須負責、必須解決的。這時候一味逃避只會拖延得越久,甚至讓事態惡化。我們舉兩個例子,從個人到國家,都有不能逃避的時候。其一,人生在世,免不了生老病死,只要身體出現一些健康上的異樣或不適,就應該盡快就醫。然而,生活周遭卻有許多人不願意即時面對身體的問題,總是「沒關係,小病小痛而已。」或「過一陣沒好再說吧!」地推託著。用逃避掩飾害怕疾病的心情,用逃避省去奔波醫院的麻煩,但往往最後就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重大疾病。其二,在國家方面,也有不能逃避姑息的事情,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清朝末年差點亡國滅種的歷史。當西方外敵入侵後,政府就應該立即正視這個問題,加以面對、精進,而非一味割地賠款、簽約讓步,卻不願面對國家腐敗積弱的事實。以上這些逃避,顯然就是可恥的,是一種不負責的象徵,是一種妄自菲薄的愚蠢。

  總體來說,面對問題有很多方法,有人勇敢,有人逃避,難以咬定誰優誰劣。但是千萬記得,不論是何種選擇,大家的最終目的,是活下去、活得好。如果逃避能讓人過得更好,那逃避吧!如果面對能讓人過得更好,那就勇敢面對吧!

  說到底,人生本來就不是答案固定的是非題。在正確的人事物上採用正確的方法態度,是高明;在錯誤的人事物上採用錯誤的方法態度,是愚昧。「逃避」與否,又何嘗不是如此?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