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 ── 楊允佳


  日常生活中,當人遭逢突如其來的壓力時,總會心生一股念頭—逃避吧!這也許和人的本性有關,就如同一記拳頭朝你臉上飛來,你的身體在不經思考下即反射地閃避這記拳頭。然而,在強調人類是會獨立思考的時代下,我們總是會對這個閃避的行為做出評價,評價對錯與否。

  通常,一聽到「逃避」這個詞彙,直接聯想到的像是考試考糟了,便躲進遊戲虛擬世界,不願檢視自己的不足之處;一不注意弄壞了公共廁所的馬桶蓋,環顧四周無人,裝作無事樣悄悄離去;精神恍惚時開車不小心撞了人,不知所措而肇事逃逸。此時此刻,做了以上這些事的總會被世人稱為「逃避責任的人」,而認為他們實在可恥。

  逃避的相對面即是面對,對經濟學家而言,這不過就是個選擇,無論是選擇逃避抑或選擇面對,重要的是這樣的選擇須是能帶來最大的效用。「三十六計」中的最後一計兵法即是「走為上策」,綜觀敵我局勢而言,即便棄了幾座城池,但倘若避而不戰仍會對我方較有利的話,此時逃避乃最佳良策。在現今社會也有許多逃避確有用的例子:一個能力比你高許多的人在眾人面前挑釁、羞辱你,而你這時忍氣吞聲,縱使眾人也將看不起你,但你若能琢磨自己,到頭來反將一軍,豈不有用許多?觀前述所舉考試考差而藏匿於虛幻世界,也許你的父母會很氣,覺得你過於消極,然而,如果因此能減緩負面,甚至輕生的念頭,甚難謂無用之舉。夫妻吵也是如此,夫和妻撕破臉對質僵住時,再說任何一句話都只是火上加油罷了,那麼此刻離開冷戰現場,等怒火稍息時再談,會比兩人都在氣頭上時有用多了。

  逃避,這是眾所公認的負面詞語,它與「可恥」一詞時常牽連一起。不過,有時候逃避卻能帶來某些益處,更重要的是能清楚的知道此刻逃避了,下一步該如何走?那麼「逃避」這一步下得有用,有時候仔細想想,甚至並不是那麼的「可恥」。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