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緒鋪天蓋地得襲來,於是你給他們或柔和或隱忍的一瞥眸光,只需這淡淡的一眼,這場邂逅就能綿延成河,積聚成川,在明亮或黑暗的邊際裡,百轉千迴,轉出一輪明月又旋出一彎新月。你緩緩俯身,取的是岸邊的蘆葦,以月光為墨,揮幾筆秋霜,於是粹成了文字,多少筆墨暈在白紙筆尖,便有多少情懷染上字裡行間。再度起身時,你已化作文學江畔上的流螢,熠熠與娟娟,攢簇在那波也足以漾進你心湖的漣漪之上,那是時間與空間都擋不住的共鳴,只需要那一剎那,便完成了一次的繼承,血與淚、愛與恨、生與死、大我與小我、承擔與背離......都化簡為繁,轉載進你的生命。

  聽,又多了一道柔和的微光。

《人間失格》閱讀心得創作 - 張芸蓁

  我,大庭葉藏,出生於富貴人家,整天嘻嘻哈哈,總是一臉如小丑般的傻笑。雜耍、搞笑,甚至拿自己的身子開玩笑,逗得家中的哥哥姐姐們、女僕們捧腹大笑,笑到喘不過氣,整臉紅通通;肚子也因為過度繃緊而酸得要死,對於我來說要讓他們笑出淚來根本只是小菜一碟,信手拈來即是。這在別人眼中或許就是所謂的紈褲子弟吧!但這些就是我的日常——拚了命地耍猴戲,也是我存活在這世上的生存之道。

  我以為我可以靠這絕活一直到老,沒人會發現我的把戲;直到那天,班上那最不起眼的傢伙竟是我耍寶之路上的絆腳石!看破招數,戳破謊言,於是我只好將他收服⋯⋯在他面前我能輕鬆做自己,脫下面具,擺脫搞笑的束縛。我,那黑暗的我,只有他理解,只有他明白,他是我的知己。曾經點破我的把戲,如今又看破我的人生,我彷彿被他玩弄在手掌心,我的一切他好像都知道,不,他都知道!他不是我的知己,我只是他的玩偶⋯⋯。

  上了高中,我搬家了,正確來說應該是我寄住別人家。我要開始新的生活,操控我的人全都給我滾!要再搬出我的拿手招數,過我的假面人生。當然,這都是我的理想,別人總說:「事實和理想總是有落差。」因為我的父親,我進入了男校,抽菸也是從這時候學會的。有時候我會想,要是當年我讀的是藝術學校,那現在的我會不會就變得不一樣了?我的人生會不會因此改變?但我知道,想再多也沒用,現在的我就是這樣,不會因為想再多次就變得比較好。現在的我只是個廢物,根本連當人的資格也沒有。

  掘木正雄,我應該感謝他嗎還是⋯⋯?我也不清楚。是他帶給我美好的日子,但也是他帶著我走向滅亡。第一次喝酒,第一次嫖妓,第一次為了眼前的美好變賣家當⋯⋯種種都是因為他,我說可恨,或許吧?或許是如此沒錯,不過也不得不說有那麼一點感謝。還記得那個我第一次一起殉情的女人,她叫⋯⋯常子吧?我記得。她曾經有那麼一刻是我的精神支柱,但她也是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一句「就這麼一點錢」成了我去死的理由,我很廢物吧!我知道。她的死,我難過,但更讓我難過的是,我竟然連自己的生死都無法掌控!我活不下去卻必須活下去,我想死卻死不了,這樣的我究竟還能做什麼⋯⋯?

  喔對了!我想起來就在那個我上法庭的那天,我假裝自己咳出血卻被法官識破的那次,除了無法掌握自己的生死外,我現在連從前最拿手的「演戲」手法都失去了,我究竟還能失去什麼?什麼都沒有了⋯⋯都沒有了⋯⋯。

  比目魚,我是都這麼叫他的。他人是還不錯,至少我對於他最後的印象是如此。一開始我不是很喜歡他,覺得他只是個近利的人;但是他總在我惹禍出事後替我擦屁股,我應該感謝他的,雖然我還是不是很喜歡他就是了。真要說的話四十六十吧!喜歡四十,討厭六十。比目魚,謝謝你,但我不喜歡你。

  說回掘木,他大概是我這輩子相處時日前幾名的人。他教會我飲酒作樂,他領著我傾家蕩產,甚至是出現在我身邊的女人們也是他讓我遇見。靜子,繁子的媽媽,這對可愛的母女,我的出現是破壞他們原本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很識相地離開。她是一個很好的女人,她為我付出很多,但我卻沒為她做過什麼,我就是一個這麼廢的人吧?不,是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

  我的老婆,良子,也是一個為我散盡錢財的女人。除了偷走了她的財產,更奪走了她的童貞。我真是個不要臉的男人。有誰可以告訴我,在自己的老婆被汙辱時,竟不是憤恨上前阻止,卻是害怕懦弱的逃跑,這不是正常的對吧?誰可以來告訴我,告訴我我是個禽獸⋯⋯。

  我偷走了一個女孩的青春,奪走了她的童貞,她的人生,她的純真,她的美好⋯⋯全都葬在我的手中。我是人嗎⋯⋯?我還算是個人嗎⋯⋯?

  更誇張的是,我連藥房的老太太都不放過,而且是在我有家室的情況下。

  我病了⋯⋯病得很嚴重。

  最終,我如願擺脫了女人的魔咒,到了一個沒有雌性動物出沒的地方。是天堂⋯⋯抑或是地獄?我不知道,也無法知道。

  ⋯⋯

  在人生最後一段路上,我思考著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究竟在哪?是我的個性?還是我的黑暗?不!其實都是我那死去的父親害的!是他讓我苦惱,是他令我畏懼,是他害我變得如此⋯⋯但我不怪他,雖然是他害的——至少我是這麼認為——最後是我自己造就出這個局面。我不怪誰,誰都不怪⋯⋯。

  所以,對不起常子,對不起靜子,對不起繁子,對不起涼子,對不起大哥,對不起掘木,對不起比目魚,對不起⋯⋯還有謝謝,謝謝你們。

  我沒有當人的資格⋯⋯。

  再見了世界。再見⋯⋯。

《城南舊事》閱讀心得創作 - 林徽君

  緩緩的,駝隊經過,噹噹輕響的,是駱駝脖子底下的鈴鐺,鈴聲迴盪在耳際⋯⋯。我,慢慢的,像駱駝那樣咀嚼,細細品味林海音的童年歲月。

  林海音的回憶,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呈現,是北京城南熱鬧風光,是小人物們的生活百態,是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書中的主角:倚在惠安館門牆的瘋子秀貞,笑起來眼底有兩個淚坑兒的小玩伴小妞兒,躲在草堆裡濃眉厚唇的小偷兒,斜著嘴笑的蘭姨娘,不喜歡小孩子的德先叔,騎著驢兒回老家的宋媽,以及瘦瘦高高的父親。是林海音生命中一個個的過客,在她的腦海中佔據重要的位置。

  失去童心的大人們,往往只能看見表面的事物,無法洞悉隱藏在背後的真相。唯有純真性靈的孩子,方能對大人的世界有不同的見解。惠安館門牆旁的秀貞,是大家避之不及的瘋子;但英子完全不畏懼大人的嚇阻,願意接受秀貞,與其互動,敞開心靈傾聽,聽著秀貞娓娓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英子感受到秀貞對思康叔的思念,熱切期盼女兒小桂子回到自己的身邊的心情。

  「金紅的太陽是從藍色的大海升上來的嗎?可是它也從藍色的天空升上來呀⋯⋯我分不清楚好人和壞人。」書中的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當大家談論著賊不像賊,人心大變時,只有英子知道小偷哥哥的委屈,迫於現實生活。偷東西是為了換取資金資助弟弟完成學業,生活的無奈與壓力,讓好人變成了壞人。

  書中也呈現出那個時代的女性角色,蘭姨娘的到來,使母親的幸福婚姻掀起了波瀾。英子的母親憑著女性的直覺,覺察出丈夫和蘭姨娘之間的不對勁,但她卻必須遵守禮教,不能多說。而蘭姨娘,看似可惡,卻也是可憐人:被親娘賣了只為了籌措哥哥的醫藥費,時髦亮麗的外表內其實是滿腹的辛酸。另一位主角宋媽,遇到不事生產的丈夫.只好一肩挑起養家活口的重擔.奉獻自己的母愛給英子和她的弟妹;無奈自己的孩子卻缺乏照顧,一個夭折.一個被送人。透過林海音的文章,在那樣的時代背景,我們看到女性的角色是那樣的卑微無力,完全沒有與惡勢力對抗的力量,相較於現在,我們幸福多了。

  每個篇章中的人物,最後都會離英子而去。先是秀貞和妞兒的遠行尋親,小偷哥哥的人贓俱獲,德先叔和蘭姨娘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接著是騎著驢子遠去的宋媽,最後是英子父親的離去。每個人對英子的殷殷叮囑,總迴盪在她的心中,叮嚀著她已逐漸長大,叮囑著她要承擔責任,尤其父親離去,更代表童年已經結束,未來要堅強面對。

  童年雖然遠去,但心靈之中,會永遠留一個角落,保留這純淨的童稚之心。緩緩的,駝隊經過,噹噹輕響的,是駱駝脖子底下的鈴鐺,鈴聲迴盪在耳際⋯⋯。

《城南舊事》閱讀心得創作 - 林宏澤

  城南舊事主要是在說英子——作者小時候——所發生的點點滴滴。內容親民寫實,就好像是戶外教學完隔天交的心得一樣,很難想像是一個已經脫離童年許久的人把過去回憶的碎片重新拼湊回來。這也代表這些回憶是作者最珍藏、最深刻的,從每一篇、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能感受到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情,那是一段有溫度且能引起別人共鳴的回憶。

  當我在閱讀這本回憶錄時,腦海中也會跟著播放黑白默劇,只不過是由好幾張照片組合而成,其中元素包含了我的回憶,以及對於作者年代的無盡想像。讀者回憶大多都跟外公在屏東佳冬的故鄉有關,常常可見檳榔樹與魚塭,曲折的道路以及密集的房子給人一種巷弄迷宮的感覺,好幾次我想在其中探索;但都因外婆阻饒才就罷。這是一個處處驚奇的迷宮,每個角落都有它迷人之處,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姨婆家對面的瓦堆,這也是這記憶裡唯一有聲音的一段。小時候總是特別調皮會把路上的石頭丟向瓦堆,隨之而來的是清脆的破裂聲,這聲音應該只遜於雨打在瓦上的聲音吧?其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女人都是一副賢妻良母的樣子,煮飯、洗衣、打掃都扛在身上。在那裡我看不到瘦弱白嫩的女子,每個都身強體壯,皮膚也因長年勞動而不再滑嫩。至於男人大多常聚在一塊,裸著上半身坐在廉價塑膠椅上聊天談地;別看他們這樣懶散的樣子,平日工作時總是特別勤奮,只為了能滿足家庭的需求。

  隨著時代演進,這些老舊建築將一一被淘汰,三合院幾十年之後可能就成了高樓大廈。雖然說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生活空間,但現代建築帶給我的感覺是冰冷、不親近人的;而老舊建築所散發出的溫度和感情是最真摯的。很多人不願意離開他們長久以來遮風避雨的家,為的就是與之培養出來的感情;但這些總有一天將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之下,在未來的孩子大概只能透過圖片去想像當時的生活樣貌。在看這本書時,也只能對書中內容進行想像,無法與回憶連結了。

《活著》閱讀心得創作 - 杜玟琦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是主角福貴在經歷種種苦難下,我們所能約略概括其一生的一句話。在閱讀《活著》的過程中,逐漸發覺故事情節是由無數死亡串連而成。看著主角在親人的離去下頑強活著,一段段艱苦的時光磨礪出存在的意義,才明白活著與死亡彷若一體兩面。真實的活著是經歷許多苦難的,當中必定也涵蓋了生離死別之事;然而生活中必定也有值得開心與溫暖人心的事件,值得作為回憶珍藏。在如此紛亂與艱困的時代,活著是如此的不易,該如何調適與應對,將是每個如主角一般的市井小民所需要面對的。而我們雖處在相對安定富足的時代,在面對命運的無常時仍會有徬徨無措之感,「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道盡了現實的無奈,卻也帶出了關於活著這樣嚴肅的議題,引人深思。

  生與死,看似離我們有些遙遠,卻又在最出奇不意的時刻悄悄來臨。「活著」的意義將是值得人們去探討的,無論是該如何活著,或是活著所要追求的為何等延伸問題,或許都是作者在書中想要向我們傳達的生活態度。作者在書中寫道「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提出在面對命運時,活著應當是忍受的,加諸於自己的責任義務、生命中的悲傷與歡笑,甚至是由日常經歷所引發的種種感受,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且無可避免的。或許有人認為僅僅被動地接受命運,似乎有些消極;然而作者所想表達的應該是在這些經歷中,發覺屬於自己的存在意義,成為支持前行的力量,繼續活著。雖說是忍受,卻延伸出了正面意義。

  在聽過作者如此獨特的見解,我們或許也能試著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活著對於自身而言的意義。至於我所認為的活著,是建立在有別於作者所處、劇烈變動的時代,在不需面臨安全與溫飽疑慮的條件下,去擁有心靈或物質上的追求目標,並在一生中逐步實現這樣的理想。生存固然是活著首要的目標,然而僅此為了延續生命而活,是否稍微有些無趣與空虛呢?如同馬斯洛需求理論所提到的,當基本的生理需求獲得滿足,人們便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即為最終我們所追求的,而這樣的行為也將使我們發掘出屬於自己價值與存在的意義,活出更加精采人生。

  在閱讀完《活著》這篇作品後,不僅促使自己去思考那些平日不曾深思的議題,也在作者余華質樸平易的文字中,看見了角色間溫暖的情感以及生離死別的悲情,是如此讓人投入其中,進而與主角產生了同情與感佩之情,因此我認為這部作品所呈現的不只是福貴這個人的悲慘人生故事,而是帶給我們的不一樣的態度,甚至是一個思考的開頭,值得讓人一再回顧閱讀。

《紅玫瑰與白玫瑰》閱讀心得創作 - 高嘉君

  在看完這本書的當下,讓我第一個想去思考的並非是紅玫瑰與白玫瑰,到底該選擇哪一個才是好的,而是一而再再而三被提起的「對」的世界與振保世界的主人。這兩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振保去巴黎嫖妓之後,振保下定決心要創造一個「對」的世界,而在那個世界裡,他是絕對的主人。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反覆的思考他想要創造的對的世界,真的是「對」的嗎?他真的有成功當了自己的主人嗎?

  先來說說在振保遇到紅玫瑰與白玫瑰前所遇到的兩個女人,一個是娼妓,一個是玫瑰,也就是振保的初戀。是娼妓讓振保時時刻刻意識著自己必須做自己的主人;而玫瑰呢?她是個有家室,有學問,並且天真的女孩。但是振保卻認為:「這樣的女人,在外國或許很普通,到中國就行不通了。把她娶來移植在家鄉社會裡,那是勞神傷財,不上算的事。」因為在他的世界裡,他認為取妻子應該就是要找那種文文靜靜,宜室宜家,好讓他能夠掌握、控制自己的世界。玫瑰對他來說,他沒有把握能夠控制得住,也沒有把握他能夠當玫瑰的主人。於是在他跟玫瑰要分別時,振保對於自己的自制力是很滿意的,他認為自己成功地證明自己是自己世界的主人,也認為那就是他所想的「對」的世界。然而,他在娶到他所認為最理想、聖潔、不與他人交流,他認為能夠掌控的妻子之前,他卻老喜歡上完全相反的另一種女人,性格活潑、個性開朗、熱情且身材火辣的女人,也就是書中的紅玫瑰王嬌蕊。她是振保的朋友王士洪的妻子。一開始振保認為她是別人的妻,即便自己深受她的吸引,應該也不會使得她影響到他的世界;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他們卻愛上了彼此。當然,這種社會不可能接受的戀情,和振保打造的世界是相抵觸的。他一手建立起的名譽與成就還有人品,會被社會怎麼樣地看待,一切將毀於一旦。於是他慌亂了手腳,不願面對,從中逃走了,想欺騙大家他們是沒有愛過的。也許這對他來說,他又再一次成功建立了「對」的世界;但是在我們看來,「對」在哪裡?

  至於煙鸝,他是個振保不愛的女人,但卻是振保認為他的世界裡不可缺少的妻子。大學畢業的學歷,門當戶對的家世,與別人基本上沒怎麼在往來,是傳統社會最滿意的妻子人選。最重要的,他是振保認為會服從、可以控制的人;然而看到最後,振保所打造的世界,卻也是他最想要毀掉卻毀不掉的世界。他並沒有成功做了煙鸝的主人,甚至是自己的主人也沒有做到。我認為,振保想打造的「對」的世界,是被傳統社會道德規範所局限住的社會。或許身在現代的我們,能看得出那個「對」的世界的端倪;但是在振保所在的那個年代,社會觀念就是如此,比起追求愛情,門當戶對與名譽更為重要,因此不能說振保對於「對」的世界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只能說振保最終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受了當時社會觀念所影響而造成的吧!

《愛的飢渴》閱讀心得創作 - 郭芳晴

  沒用的人,是不值得被愛的。

  每個人生在這個荒謬的世界上,都有被捏造出來的其存在價值,毫無用處的人,就應該似那些在人來人往的密集處,縮在路邊,伸著手,跟路過的人們乞討的生物一般。啊話說,那似乎在求救什麼的眼神她很像啊!十分相似,相似到每次我都不忍望向她,真是太可憐了。

  但,並不會想伸出援手呢。因為他們這種類型的人啊,已經失去存在價值了。

  所以悅子根本是可以被丟棄的,沒了地位以及財產的她,究竟還剩下什麼?可能餘留的是那一身來自世家的矜持吧!

  可是這種欲言又止的個性,實在是討不了我的歡心呢!想表達的事物皆被隱藏在那呆滯的皮肉之下,卻期待他人能夠解讀出眼神中想訴說的慾望,或許是祖父身上流淌的農夫之血在我體內隱隱作祟,我渴望的是更直接、更熱情的回應。

  但,我從沒想過更火熱的反應會直接在體內燃燒,來的氣勢洶洶,使我全身泛疼。宛如一團火把我的精力當作柴木,盡情地釋放它的熱度。

  鎮日臥在床上,卻似躺在一片經過炎日烘烤久時的乾涸的沙漠上;不過我也無精力去翻動身軀,就如在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魚,感受她冰冷的嘴唇正親吻我灼熱的額頭。一霎那,感覺是魔鬼的邪惡,令我毛骨悚然。

  接下近日,我都陷入昏昏沉沉的狀態裡,體內的高溫使我的腦子遲緩許多, 還做了個夢。

  夢裡的我置身於一塊地的中央,四周是不斷竄起的高大焰火,底下站著的土地也因令人受不了的熱度而龜裂;天空逼仄昏暗,彷彿要把這無邊無際的大地壓縮成一條線。而我正忍受恐怖的高溫,依稀間,聽到呼喚我名字的聲音,飄渺空虛,卻在這空間營造回音的效果。不斷地、不斷地,似是那女人的聲音,竟在此時此刻令我感到驚恐以及害怕。我抱住頭放聲嘶吼,被高溫和那聲音逼得幾乎崩潰的我最後昏過去了,又再次陷入黑暗之中。

  是生病使我的心靈特別的脆弱嗎⋯⋯?我生平根本不會思考那麼柔弱的名詞啊!是那女人吧?

  當我在夢中墜入黑暗時,即是我短暫清醒的片刻,悅子總是就在身旁。她使我害怕,那瘋狂的愛、無畏的侍候,抑或是入夢太深。

  當別的女人來探望我時,是我最放鬆愉悅的時刻了,不用醒來就得接受悅子那露骨狂熱的眼神。

  不過幾日,我體內的火焰,吞噬了我所有的感官。眼前突如其來的黑暗使我驚慌失措,不得不向整天看護在旁的悅子呼救,那高溫最終毫無留情地由內至外把我全部都燒起來了。

  困在火圈裡的我,痛苦地全身似乎都要融化一般,感覺身軀化作一塊塊的血肉,緩慢地滴落在毫無水分的土地,供給它養分。周圍的火焰是不是又更高了?

  耳邊是悅子呢喃般的呼喚,心中儘管生出百般地抵抗力,仍是無法傳達出去。最後的我,似乎是一灘血水,慢慢地被土地吸收,直至再也沒有一絲痕跡。

  我是被悅子殺死,直到連靈魂也被蒸發的那刻,才下了這樣沒有任何用處的結論。

《碎琉璃》閱讀心得創作 - 陳慧娟

  「碎琉璃?」初次與書名相見的我,首先注意到了「碎」字,這是有原因的。生活在傳統儒家社會的我們,好似已習慣了凡事都該有個美好結局,諸如:成雙成對、團團圓圓⋯⋯等有關於「圓滿」的吉祥話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舉凡彌月派對到結婚典禮,都不難發現這些吉祥話的蹤影;但靜心思考,身而為人,我們的生活真能永遠圓滿、一帆風順直到最後嗎?

  《碎琉璃》的故事背景以及人物設定在我看來或多或少都帶有悲劇色彩。舉凡〈敵人的朋友〉中不顧一切選擇相信故友卻冷不防的被背叛的士兵,亦或是〈紅頭繩兒〉中難逃一死的小女孩。雖然這或許與作者的人生經歷高度相關;但對我而言,更難能可貴的是儘管作者的年少時期不像我們這一輩一樣高枕無憂,但他卻能串起一件又一件的悲傷經歷,將其編織成《碎琉璃》一書。好讓後人能夠在行走於人生的道路上著涼時翻閱,並在流淌書中情節時讓作者為自己披上這件名為悲傷的被毯,細細思考那些生活中與書中相似的經歷,深深回味,一遍又一遍。直至心中千頭萬緒被生命教化為經歷,明白眼淚決非徒流,明白所有傷痛終將逆流成河,直至傷心的存量足以灌溉心中那堅強卻乾枯的地帶,而非任由所有悲痛的碎片散落在那些幾乎快被遺忘的時光裡。比起因為一些小哀小仇就一決不振,每天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我們何不像作者一樣,大方勇敢地承認那隱藏心中的黑暗地帶,待到晴朗無雲的日子再拿出來曬一曬呢?

  我想,《碎琉璃》這本書並非直接給予我問題的答案,而是當面對人生無常、破鏡卻沒有足夠的運氣重圓時,我們該用何種心態面對。更重要的是,對於家庭背景相較於他人稍嫌複雜的我來說,儘管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黑夜總多於白天,但就是在逆風下飛翔才促使了我長出更茁壯的翅膀。進了大學進入小型社會後,如此的感觸更在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經歷許多事後日漸加深。我感謝著那些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不美好,教會了我人生中的所有幸福都該被好好珍惜。哪怕是再微小的事物,那背後或許都累積了無數的運氣與福氣,並且隨時要心存善念。儘管有時並不會得到回報,但對自己與他人付出,何嘗不是一件偉大且輕易做到的事。

  最後,我必須要引用作者所述:「生活,我終於發覺它是琉璃,是碎了的琉璃。」感謝我遇見《碎琉璃》,感謝琉璃碎,讓我能拾起生活的碎片,細細回味。任由生命狂亂的將其拼湊成不同模樣,好讓每個時期、浸透在不同情緒中的我體會何為人生滋味。

《罪與罰》閱讀心得創作 - 黃韻凌

一、議題陳述

(一)為何選定此書?

  第一次知道罪與罰這本書是在一年前,當時我還是一個一心只想要進入法律系就讀的高中生,對於這種跟犯罪、責罰相關書籍抱持著相當大的興 趣。因此,第一次在澎湖科技大學的圖書館看到它便感到滿腔沸騰的熱血,直覺性地就將它拿下。翻到書背,看到內容簡介後,發現此書中人物的心態、掙扎、波折等等,都完全對上我的眼,我毫不猶豫地借了這本書。可惜當時忙於升學,還沒來得及翻開細細品嚐,就得把書還回去了。所以,這次在推薦書單上看到《罪與罰》這本書時,我二話不說地衝去圖書館,再次把它借了出來。對於這類犯罪中帶有哲學思維的書籍,我還真的不能抵抗!

(二)此書有何重要意義?

  《罪與罰》這本書的作者——杜斯妥也夫斯基,和托爾斯泰、屠格涅夫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其作品表達了對宗教、哲學及心理學的想法。他的作品主題十分多元,像是自殺、貧窮及道德等議,大部份的作品都呈現出當時俄羅斯的混亂及複雜。作者早期是從現實及自然主義文學的角度來書寫,後來加入宗教的視角,特別是俄羅斯東正教。而本書的撰寫手法是非理性的知覺描寫和意識流——此書同時也是是現代西方意識流描寫的開端——在《罪與罰》中,有以下三個特色:第一,在描寫方面,除了保留主角內省性,也展示人物心靈的自我鬥爭,同時挖掘深層心理。第二,在文體方面,從詩與散文抒情走向戲劇化。第三,在敘事方面,把對外部生活的敘述與心理結合起來,為多角度敘事視點。故此,作者奠定了他極重要的文學地位,而且本書對全球影響深遠。


二、閱讀歷程

(一)陳述閱讀文本的經過

  當初借完這本書後,我並沒有馬上閱讀它,反而是將它閒置了一段時日。某天我將它放在背包裡,一個朋友翻開它後,整個人竟完全沈浸在其中無法自拔,一直到將整本書閱讀完畢才還給我。見狀,當晚我回到宿舍後,也試著翻閱第一章;但看沒多久又默默將它闔上。因為是外國的翻譯文學,人名對我來說實在太長了,讓一向不擅長記名字的我看得十分痛苦,最後因為搞不懂誰是誰而放棄。三天後,我再次將它翻開。這次,換我淪陷了。原本以為會拖很久才閱讀完這本書的我,居然在短短一天的時間就將它看完了!而且整個人深陷在書中的沈重氛圍,久久不能自己。

(二)個人對作品的印象與感受

   (1)「我會拿著錢和東西,一離開犯罪現場,就立刻去找一個荒涼僻靜的地方。那兒只有一道圍牆,幾乎沒有人會去注意——那應該是一座院子,院子裡有塊大石頭,是很早以前就存在的,就在一個角落裡,在圍牆旁邊。接著,我會搬開這塊石頭,石頭底下一定有個坑,我會把所有的東西和錢都放進這個坑裡。把東西放進去以後,我會再把石頭推回去,把它弄得跟原來一樣,再用腳把土踩實,然後離開。放個三年我都不會去動它。你快去找吧⋯⋯這就是破案線索啊!」

  這段由男主角說的話,著實讓我感到十分的意外和錯愕,完全沒有想過劇情是會往這發展。原因在於男主角一直都很害怕被他人發現他就是兇手;但他卻在警察局辦事員札苗托夫道出他所假設「主角是兇手」的觀點時——然而實際上也是這麼一回事——幾乎崩潰了。主角想要從實招來,找個宣洩口,讓他所背負的「罪責」能有個出口;但這麼做卻也埋下了後續的隱憂。讀到這部分時,我想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良心發現」吧?就像我小時候做錯事的時候,明明爸媽都還沒發現是我做的,我總是會在真相大白之前,忍不住向其告解。在閱讀的同時,我也非常緊張,深怕作者在連整本書四分之一都不到的地方,就結束了男主角內心的掙扎。因為我認為這本書精彩的部分幾乎都是男主掙扎的獨白,藉由男主角心靈的對話,同時挖掘出自己內心深處的人性體驗。

   (2)「『你要幹什麼?你是什麼人?』一個工人走到他面前大聲問。拉斯柯里尼科夫又走進房間。『我想租房子,所以先來看看。』他說。『沒有人夜裡來租房子。再說,你應該跟管理員一起來。』『地板沖洗過了,血跡沖掉了嗎?』拉斯柯里尼科夫接著問。『什麼血跡?』『老太婆和她妹妹都被人殺害了。這兒曾經有一大灘血。』『你到底是誰?』工人不安地大聲問。『我嗎?』『是的。』『你想知道嗎?跟我到警察局去,我就告訴你。』」

  這本書讓我如此欣賞的另一個部分在於,男主角總是有出其不意的行為,讓身為讀者的我常常處在驚訝狀態,不停想著怎麼會是這樣發展呢?他怎麼會這樣做呢?難道是想要讓自己是兇手的事被發現嗎?不過仔細想想,我所認為的這些意外事件,處處都顯示出男主角的精神失常、行為失控。如此鋪陳其實是為了更加貼合書中男主角的心境及狀態,作者的用心及埋的伏筆不禁讓我不寒而慄,太厲害了!

   (3)「『羅佳,我親愛的兒子,』她哭著說:『現在你又像小時候那樣來到我的面前,像那時候那樣擁抱我、吻我了。我和你爸爸一起過苦日子的時候,光是有你和我們在一起,就足以讓我們感到寬慰了。等到我安葬了你爸爸,我和你曾經多少次像現在這樣互相擁抱著,坐在墳前痛哭啊!我早就在哭了,這是因為我早就預料到會有這場災難。那天晚上我第一次看到你,你記得嗎?我和杜尼雅剛來到這裡的那天,我一看到你的目光,就猜到了。當時我的心猛然顫動了一下。今天一給你開門,朝你看了一眼,我就想,唉,看來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羅佳,你不是馬上就要走吧?』」

  這段話是男主角在自首之前最後一次去找他的母親,和他母親對話,事實上也是最後一次與他母親見面。因為在不久之後,他母親就因為鬱鬱寡歡 而與世長辭了。這段對話的特別之處在於,展現出了不分古今中外,一個母親對自己小孩是多麽的操心與關心。從孩子的小小眼神就能得到這麼多消息,知道自己的孩子遇上麻煩了。儘管對事實一無所知,還是有神準的第六感,果然是親情。這是書中著實讓人動容的一幕,讓我覺得在整本書緊張、緊湊的情節中,格外溫暖。儘管情節是離別的哀傷,卻也帶有愛的含義。


三、文本評論

(一)文本評論

  《罪與罰》這本書果然是一本值得稱讚為曠世巨作。除了描述當時的社 會環境是多麽的貧苦、複雜,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描寫男主角心理層面。作者將他內心的掙扎、衝擊、混亂,如實地呈現在眼前,讓人不禁產生自己就是殺人犯的錯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書中有不少採用意識流手法和哲學,讓身為讀者的我臨場感非常重。甚至在打心得報告的同時,心還是糾成一團的。不過,可能是因為它是一本翻譯小說,在某些語句上顯得有些不通順,造成在閱讀上的不方便,因而無法更貼近作者創作的本意與心境。可惜了如此缺失,使本書讀來略失原味。

(二)作品的優缺點

   (1)「『我的文章裡不完全是這樣講的。』他簡單而平靜地說:『我只不過暗示『不平凡的人』也有權。也就是說,並不是國家賦予的正是權力, 而是自己有權昧著良心去⋯⋯跨越某些障礙,而這僅僅是為了實現他的理想。我所強調的重點在於,按照自然法則,一般人可以分做兩類:第一類是平凡人,生性保守,循規蹈矩,服從是他們的義務和使命。第二類是不平凡的人,也就是有天賦或天才,能在社會上發表新見解的人。他們都會為了美好的未來而破壞現狀、觸犯法律;為了自己的理想,他們甚至必須跨過屍體和血泊。不過,你們用不著太擔心,群眾不會承認他們有這種權力的。國家終究會處決或絞死他們,這樣也就完成了他們保守的使命。但經過幾個世代之後,平凡的群眾又會把那些被處死的人供奉起來,向他們頂禮膜拜。第一類人永遠是當代的主人,第二類人卻是未來的主人。第一類人保全世界,增加人口數量;第二類人則推動世界向前發展。這兩類人擁有同等的生存權利。當然啦!直到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

  這一段主要是男主角仍就讀法律時的論文內容,也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同時也為故事的後續埋下伏筆。我個人認為這段話的想法與哲學在某些層面上是相似的,卻又不如哲學那般難以理解;相反的,這十分的真實。安分守己的人在當代會被歸類成好人、良民;而那些為了社會進步、突破社會框架的人卻被苛責,但又很可能被批評的人的後代推崇。說實在,這是挺諷刺 的。然而,作者利用男主角論文和真實想法帶入哲學,同時反映當時環境,書寫技巧十分高超。

   (2)「『他們是從哪一點看出我的行為荒謬呢?』他自言自語道:『是因為我的 行為殘暴嗎?『殘暴』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我問心無愧。當然,犯了罪,當然違反了法律條文的字面規範,而且流了血⋯⋯好!那就為了法律條文的字面規範砍掉我的腦袋吧!這也就夠了!當然啦,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就連許多所謂的偉人——不是那些繼承權力的人——在他們剛剛邁出最初幾步的時候,也都應該被處以極刑了。但是那些人通過了最初的考驗,所以他們是無罪的;我卻沒能通過,可見我沒有權力允許自己跨出這一步。』他就這一點認罪:他沒能經得起考驗,他去自首了。」

  這部分則是回應上一部分男主角的論文和真實想法。作者將男主角他的 想法再次提出來,甚至帶入他之後犯罪的心態,以及自首後的反思。基於這種心理,他不覺得自己殺人是錯的、是應該要被苛責的;只是覺得自己沒能 跨過心裡的坎而失敗,因此需要自首。這個伏筆真的是驚為天人,如此巧妙地前後呼應,貫穿全文的手法,值得我們學習!

   (3)「這是怎麼發生的,他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好像有什麼東西突然把他舉起來,丟到了她的腳下。他哭了,抱住了她的雙膝。一開始她大吃一驚,嚇得臉色發白。她跳了起來,渾身發抖,望著他。但立刻,就在這一瞬間, 她什麼都明白了。她的眼睛閃著光芒,露出無限幸福的表情。她明白了,她已經毫不懷疑。他愛她,無限地熱愛她,這一刻終於到來了⋯⋯」

  然而,這部分的結束讓我覺得不過癮,甚至有爛尾之覺。我能想像在困境中,兩個相知相扶的人——或者是不斷接受他人付出的那方——很容易因為感動而發展情愫。但我覺得這條感情線在書中安排得有點不清不楚,將它做為結局,似乎有點太突然了。讀到後來,覺得除了翻譯上的不通順外,這個草率的結束也是無法忽略的缺失。


四、結論展望

(一)結論及感想

  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跟著男主角一起掙扎、迷失、反抗,完全將自己帶入故事中。想像假如今天自己覺得自己是「不平凡」的,當我出現違背當時社會的信仰、規範的選項時,我會不會去做?我會不會去殺掉那些所謂的「蝨子」?我有沒有錯?該不該認錯等等的假設性問題,不停浮現在腦海中。心情或許在一開始會感到十分沈悶、喘不過氣來;但隨著劇情越發真實,反倒迫不及待看到接下來的發展。甚至,在讀完之後還想再讀一遍,試著找出不一樣的感覺。不知道再次拜讀這本經典時,會不會得到更多的收穫呢?

(二)未來的閱讀計畫

  接下來我想閱讀的書目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在高一剛加入學校辯論社時。當時學長極力推薦身為辯論新手的我們拜讀此書,只可惜學校的圖書館沒有這本書可以借。後來上了大學,同樣加入演辯社後,在一場題目為「正義無非是/不只是利益」的社內練習賽又看到「正義」這兩個字,使我想起這本書。不過那時候迫於時間壓力,我只能先觀看網路上的公開演講。現在,我希望在實際看完這本書之後,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發,尤其是不同於單純看影片的啟示。

備註:本文所引用之文本為杜妥也夫斯基著,成維安譯:《罪與罰》(台中:崇文館,2005)

「生命價值」閱讀心得創作 - 林子然

  人生是一趟短暫與豐富兼具的旅程,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不過短短數十年而已;和整個宇宙的變遷歷程相比,更是渺小而不值一提。然而在生命的道路之上,每個人可能會遇到包羅萬象的人、事、物。有些可能只是生命的過客,就像過眼雲煙,倏忽即逝;但是有些或許會對人們產生重大的影響,如同熱鐵烙膚般使人們銘記終身。正因為生命中充滿了這些無價的寶藏,我們才得以在這趟旅途中不斷省思,進而體悟屬於自己的人生道理。

  日前聽聞在彰化的鹿港小鎮,有一位82歲的黃玉枝阿嬤為了要幫助另外一位92歲的老阿嬤郭嚴,讓她回家的路途更加順暢,竟然自願拆除已經生活了一甲子的臥房來拓寬道路。此舉也風行草偃般帶動了其他鄰居,眾人齊心響應這項善行。這個事件使我想起清代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人與人之間相處不必計較太多,吃虧不一定是壞事,多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謀求更多人的福祉,不也是一件樂事嗎?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我認為真正的愛是無所求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如紫羅蘭枯萎,餘香飄緲不去;又有如玫瑰凋殘,而綠葉續守空枝。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人民的生活水準較以往有所提升;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卻日益淡薄,大家都在汲汲營營謀求個人利益,這種為他人犧牲奉獻的大愛幾乎不復存在。財富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個人真正的價值不並在於他所擁有的錢財勢力,而在於他所給予別人的幫助。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我認為真正的愛是無所求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如紫羅蘭枯萎,餘香飄緲不去;又有如玫瑰凋殘,而綠葉續守空枝。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人民的生活水準較以往有所提升;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卻日益淡薄,大家都在汲汲營營謀求個人利益,這種為他人犧牲奉獻的大愛幾乎不復存在。財富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個人真正的價值不並在於他所擁有的錢財勢力,而在於他所給予別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