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 曹薇


  最近有一部劇在台灣各地爆紅,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具隱含了許多社會問題,像是因為主角的哥哥是殺人犯,導致她與父母之後的生活十分痛苦,總是需要躲躲藏藏。主角甚至只能改名去外地生活,還要向別人謊稱自己的親人都已經往生;而她的父母則從那事之後,受到人們的各種羞辱——因為人們自以為的正義,百般煎熬的夫妻倆只好搬去偏鄉重新生活。而另一位主角則是處理這件案子的律師,他想要幫忙女主他們一家人,也想幫助她哥哥,卻因此引來不少麻煩,甚至讓自己跟家人處在危險中。

  在劇中,每當那些駭人的社會案件發生後,便會有很多網友們躲在電腦後,仗著匿名的優勢,用犀利的文字去評斷、辱罵加害人。但這些批評的人並不是當事人,有什麼立場能夠對這些加害人品頭論足呢?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沒有人會想去了解這些加害人犯錯背後的動機與背景;反而是就那些片面的資訊以及結果而去做自己所謂的判斷。然而有些加害人之所以做出這些惡行,何嘗不是因為在這個社會上遭受到太多隱性的「惡」而導致的?像是收留女主的房東姊姊,她的弟弟是一位獲獎過的導演,卻因遭受到許多人的嫉妒,導致他工作上一直不順遂,在這些種種因素下罹患了思覺失調症。有次他持攝影器材闖入幼稚園,甚至被誤認為是挾持幼稚園孩童的精神病患。此新聞一播出,網友們紛紛辱罵他甚至還有他的家人,覺得他罹患了精神疾病就應該要帶他去醫院,不是任由他到處跑,危害社會。如此看來,那些網友口中說出的話何嘗不是一種「惡」呢?

  我認為社會上的「惡」是彼此息息相關的。生活中總是會面對許多事情,也會遇到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惡」,像是別人對你的無心評論。這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但通常評論者從來不會去了解自己說的話對於被評論的人影響有多深。說個更嚴重的例子:霸凌。不論是行為霸凌還是言語霸凌,這兩種狀況在台灣都十分常見。加害人可能基於有趣、討厭、環境或其他因素,直接或間接的霸凌別人;但他們總是不知道這些行為會被害人造成多大的傷害;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問題。而這些「惡」又從何而來?我想主要起因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學校和家庭,這兩個造就我們最主要人格的環境。假如社會上處處充滿愛與關懷,人們學習去關心他人而不是檢討他人,我想這個世界會更美好吧!

  在這世界上,我們誰都無法真的完全從惡中脫身,只能夠調適自己把那些對自己的「惡」視為成長的養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或許這麼想,那些「惡」就不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或是不再能傷害我們自己。真心地希望著,這個世界能夠充滿善意,不要再有人受到無止境的傷害。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