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 吳佳瑜


  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是良善的,但在日常生活,難免還是會觀察到其他人或是自己的惡劣行為、壞習慣。惡有大有小,小至亂丟垃圾,大至作奸犯科。其中也不難發現,其實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遙遠,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惡呢?我們又要如何避免?

  昨天晚間的新聞「台北公館商圈一帶發生一起隨機打人事件⋯⋯」,報導了一則荒謬的社會案件:一名婦人在熱鬧的商圈中無故毆打另一名陌生女子。這個事件不禁讓我回想起幾年前轟動全台的社會案件「北捷隨機殺人」,為什麼社會中會有這些人的這些惡劣殘忍的行為?從這幾年的重大社會事件來看,我們會發現這些加害人中,多數的家庭或是童年並不溫暖,甚至是一個令人厭惡的環境或記憶。例如鄭捷,他在童年曾被霸凌,所以他漸漸從遊戲中殺人發洩情緒,以致於最後在現實中也殺人。

  昨天晚間的新聞「台北公館商圈一帶發生一起隨機打人事件⋯⋯」,報導了一則荒謬的社會案件:一名婦人在熱鬧的商圈中無故毆打另一名陌生女子。這個事件不禁讓我回想起幾年前轟動全台的社會案件「北捷隨機殺人」,為什麼社會中會有這些人的這些惡劣殘忍的行為?從這幾年的重大社會事件來看,我們會發現這些加害人中,多數的家庭或是童年並不溫暖,甚至是一個令人厭惡的環境或記憶。例如鄭捷,他在童年曾被霸凌,所以他漸漸從遊戲中殺人發洩情緒,以致於最後在現實中也殺人。

  家庭溫暖對於「惡」,存在一定比例「趨吉避凶」的效果。由家庭或是成長環境培養出正確之面對逆境的態度,或是良好之負面情緒紓解方式,都有助於人們拉遠自身與惡的距離。除此之外,我們也都應該為社會和諧盡一份心。幫助沒有良好成長環境的人們,藉由互相拉拔與扶持,使彼此不會輕易地走向惡的困境。我們與惡的距離,或遠或近,但依舊能帶著彼此努力遠離。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