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 孫雙雨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多遠是十分主觀,且不斷改變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先說明「惡」的來源,以及避免陷入惡中的方法,最後作出結論,說明原來我們與惡的距離,並非想像中的遙遠。

  我認為犯下大罪,成為殺人犯、小偷之前,必有一段漸進陷入惡中的過程;即使是我們可能認為微不足道的小惡,甚至不及犯法程度的罪行,也足以成為醞成大惡的步驟。就像麵包發酵和釀酒,沒有麵包和酒是一秒製成的;因此綜觀所有的惡性,也無不經過大腦、心中慾望引誘而產生。儘管惡行的輕重程度不同;然而,無論是造成他人死亡,亦或者透過言語中傷、辱罵他人,都來自於心裡持有對那人的恨惡與不滿。當對一人的不滿情緒無法疏導,在心中逐漸累積時,最後犯下實際行動便差臨門一腳。只要時機成熟,就會付諸行動,造成對方心靈或身體上永久的傷痕。

  除此之外,心中的惡也可能來自於報復心理。犯罪者因為遭到社會不公對待,處於社會弱勢無法翻身,又或者曾經被欺負,因而報復社會。以上所舉都僅是惡的部分根源而已,但總結來說,任何心中的貪婪、嫉妒、仇恨,經過長時間的發酵,都能成為這樣的「惡」。而心中存在「惡」時,彷彿那些邪念就會化成了有意志的「魔」,驅使人將它表現出來。

  如上所述,「惡」的起頭皆是心中的負面情緒在醞釀之後成為的實際行為。因此我認為,要避免惡必須從根本做起,像是疏導這些能致惡的負面情緒,因為任何在單純的惡意、貪婪與對人的憎恨,都可能成為我們傷害別人財物、身體,甚至性命的實際行為。曾有報導節目做過科學統計,有一類型罪犯,並不清楚自己當下為何衝動行惡,而事後深感後悔的也不佔少數。由上述統計不難看出,當下的情況與情緒衝動皆可能使自身做出難以預料之惡行。我認為我們都太過深信自己是好人,而錯估了自己與惡之間的距離,像是我們往往將對人的恨和嫉妒之心視之為常,卻沒有轉移自己的眼光焦點或者下決心改變自己。久而久之,放任這些污穢的念頭不斷在心中累積,也許哪一天這些念頭便成了我們動手行惡的原因。所以,我認為當某人、某事、某物,能勾起你不正當而邪惡的慾望,要先試著停下來,換一個角度,也許便能找到出另一種讓你不再憎恨,甚至是欣賞的面貌。例如:想要透過不正當的方法取得某樣東西、成就時,我們就應該極力避免那些誘惑我們的人、事、物;當有人讓你非常厭惡,就盡量避免與那人來往,或者試著找出對方身上值得自己學習和欣賞的地方。最後,改正自己的態度時,也不忘幫助他人擺脫惡的困境,像是主動協助弱勢的政策和措施,以減少人心的動盪與不安。

  總結來說,我認為「惡」來自於原始和單純的邪念或不滿情緒。我們不是完美的聖人,不可能在心中完全不產生犯罪的念頭;但是我們卻要清楚提醒自己,不要讓這些念頭與盤算在心中發中發酵累積,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學習避免誘惑、將眼光定睛在美善的事務,多接觸對身心有益的人、事、物,來抑制邪惡的生長。當能警醒自己與惡的距離並非固定,非我們所想得遙遠,認清「惡」如猛獸難以控制的可怕,才能真正遠離邪惡,不被它所掌控。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