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無比壯麗,無比溫存的繽紛小說世界,比現實人生更真實。
  他們激辯,他們熱戀;他們繁華,他們殞落。
  他們生死格鬥,他們飄然隱退。
  而我們呢?我們被震懾、被吸引,那些閃動的靈光穿過我們的骨骼,使我們站著比主角更堅定,行走著比主角更優美。

  誰的生活沒有破口?但我們總沒來得及弄清楚,哪些替自己引進了光,而哪些讓自己掉出了棉花,只是我們都仍然在一種恰好的年紀裡與一些文字相遇,於是看見了自我的昇華,亦望見了自我的沉淪。

  爬梳文字的時候,恍然發覺已走入這座萬神殿,它不是石雕,幾乎由血肉構成,柔軟而溫暖,供奉的是人性。

《城南舊事》閱讀心得創作 - 呂采璇

  在《城南舊事》這本書中,貫穿各個篇章的核心即是關於「離別」這回事的一切,由一個個身邊親友離英子而去的事件,串起英子的童年。而藉著離別這樣的主題帶出了英子充滿傳奇故事性的童年回憶,不禁讓我感覺到英子童年的美好和哀傷交織在一塊的淒涼的美感。雖然真真假假無從得知,然而如同書中後記所說,每個人的童年不都是這樣的愚騃而神聖的嗎?

  在〈惠安館〉一章中,英子結識的好友妞兒和惠安館瘋子秀貞,藉著作為第三人媒介角色的英子,繞了一圈到頭來相認的故事。從中襯托出英子的性格是如此天真爛漫和善良,她的待朋友之道、她的真性情、她的熱忱⋯⋯,也許正是因為她的純真,才能使得妞兒和秀貞有重逢一刻的到來。此外,關於童年流逝之轉瞬變化文中說道:「從前的事都過去了,沒有意思了,英子都會慢慢忘記的。」以及「新的家?媽媽剛說這是『將來』的事,怎麼這麼快就到眼前了?」讓人產生說時遲那時快的即視感,更讓我感嘆時光流逝的飛快。作者在故事最後安排了開放式的結局,留下讓讀者無限想像的空間。於此,我想透過一些文中英子媽媽和宋媽的對話中可以察覺到一些蛛絲馬跡,在英子送秀貞母子趕火車時應該出事故了;但是我又想,這樣傳奇的童年回憶不就該懸而未決,讓它成為可以再三回味的往事嗎?

  而〈我們看海去〉所描述的,是從英子那樣年紀的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角度,去探討好人與壞人是否真有一線之隔,又或是存在所謂的灰色地帶呢?文中寫道:「金紅的太陽是從藍色的大海升上來的嗎?可是它也從藍色的天空升上來呀?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壞人。」藉由草叢裡的男子的故事,自英子遇上他、和他聊天而成為忘年之交、還有訂了看海去的約會,到因為英子的無心舉動而使他被捕。英子在這過程中摸索好人壞人的模樣,但是卻得到矛盾的結論,她始終無法劃清好與壞的界線在哪?這隱約中告訴我們,無須努力去釐清究竟一個人應該被貼上甚麼樣的標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明面和黑暗面,就如同俗話所說,有光的地方總有影子,重要的是我們選擇看到哪一面向的人,而不是計較誰好誰壞。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將章節與章節間以一埋藏的十分秘密的伏筆環環相扣了起來,草叢內男子的弟弟正是英子當時學校的第一名畢業生,畢業典禮上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而英子爸爸則是藉著在典禮上所見的這一幕勉勵英子,期許她將來也能擁有同樣的榮耀。「要繼續努力啊!一年年的進步上去,到畢業的時候,要像今天那個考第一的學生,代表同學領畢業證書。想一想,那位同學的爸爸坐在來賓席上,該是多麼高興呀!」,但是連接到了最後一章〈爸爸的花兒落了〉:「今天,『六年後』到了,老師真的選了我做這件事。」再次提起時,卻總讓人一陣鼻酸。

  再者〈蘭姨娘〉一章中先是以蘭姨娘的人物設定與英子媽媽做出比較,一個是傳統婦女,另一個則是相對新潮的女子,然後隱晦的點出爸爸和蘭姨娘的曖昧關係。「我也真不懂媽為什麼忽然跟爸生氣,直到有一天,在那雲煙繚繞的鴉片煙香中,我才也聞出那味道的不對。」然而英子媽媽卻只能夠默默承受這一切,刻畫出女性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為自己發聲的剪影。而英子搓合德先叔和蘭姨娘,讓他們雙宿雙飛;與之相對的是,英子喜歡蘭姨娘卻又心繫著自己家庭危機的矛盾心情、對媽媽的不捨、對爸爸的一絲愧疚,這篇章的主軸大概是《城南舊事》一書中最錯綜複雜的情感的集合吧!看在英子這般年紀小孩子的眼底,展現在文末的一句子:「我想哭,也想笑,不知什麼滋味。」

  又〈驢打滾兒〉同樣的也描寫了時代女性的悲歌,由宋媽的故事描寫那個年代的村婦生活,除此另外帶入舊世代的觀念、理念,「送了人不是更鬆心嗎?反正是個姑娘不值錢。要不是小栓子死了!ㄚ頭子,我不要也罷。」於身處截然不同時代的我,這些女權低落的想法實在是令人難以想像;而不論是宋媽或是ㄚ頭子的命運都是值得令人反思的歷史借鏡。

  最後〈爸爸的花兒落了〉是最令我動容的一章,爸爸的「闖練」人生哲學:「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表面看似是為了安慰英子,爸爸無法參加她的畢業典禮而說出口的話;但剝開包裝的盒子下,盛裝的是將來爸爸不再陪伴英子,不再參與她之後的所有生活,對英子所有的期許。也因為爸爸的離開,英子也不再是小孩子,為她的童年畫下句點。作者以極為輕描淡寫的手法,用生活上渺小的事物,對如此深沉的經歷做刻畫,但是卻能刻進人心深處,讓我們的思緒產生一波波漣漪,這樣的後勁我想,會久久停留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吧!

  看過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後,回想起曾經乘著這艘名為童年的載浮載沉的船,作者十分成功的藉英子的視角帶我進入那個時代的那些故事、那樣的童年、那堆疊的往事。我所看到的不只是英子理解的世界,其中更蘊含了對親情、友情等等,需要以自身經歷看明白的體會,還有對人生課題的探討、對舊時代的檢視。帶給我的太多,讓我一時無法全盤融入到這樣的心得裡。但我相信隨著時間走過,在未來的每個人生階段,我能從中得到的必然如同書中的英子所走過的一般一同成長。

《台北人》閱讀心得創作 - 謝宜芹

  白先勇的文章曾在高中課文,閱讀文選中出現,因此我對作者並不陌生。《台北人》這本書主要是由十四個短篇小說集結而成,不是土生土長台北人的故事,而是由國共內戰後撤退遷來台灣的外省人,在這片土地重新落地深根的故事,在相同時代背景下都共同帶著股滄桑與無奈。

  作者對人物的穿著打扮、年齡、長相,描繪得格外細膩。例如:「一身雪白肌膚、細挑身材、容長的臉蛋配俏麗恬靜的眉眼子,像冰雪畫成的精靈。」她是冷豔逼人的尹雪艷,迷倒了眾多武陵年少;又好比〈思舊賦〉中這樣形容順恩嫂:「兩片肩胛高高聳起把那顆瘦小的頭顱夾在中間,前額毛髮落進只剩後腦掛著撮斑白的髮髻。」雖然沒有使用一般形容美女傾國傾城、冰肌玉骨或者老人老態龍鍾、齒搖髮秃等漂亮成語,但總覺得白先勇筆下的人物又更加傳神!角色對話間用語樸實無華卻平易近人,開頭也總是開門見山地寫出地點季節氣候,例如:長春路信義東村在當時的軍眷宿舍、西門町一帶鬧區夜晚的繁華。他運用文字的獨特魅力,增添了不少想像空間,使人彷彿置身當年,一切景象歷歷在目,進入那氛圍中,使我久久無法抽離。

  整本書每章節看似沒關聯卻環繞著一個共同點,每個人不論是舞伎歌女、高級將領老兵或官員等等,都有著一段耐人尋味的過去。他們在台北遇到同鄉人,共同懷念敘述過往,高談那些年和日本戰鬥的勇猛,還有那些年生意興隆一曲紅綃不知數的光榮歲月,今非昔比,歲月流逝,憶起往事不免帶了些滄桑!

  其中,令我最有感的便是〈一把青〉。從前害羞的少女和軍人結婚,沒隔多久丈夫戰死沙場,重感情的女主角朱青無法承受打擊,每天以淚洗面,縱使旁人勸誡也無法撫平她的心,還差點自殺身亡,作者將朱青容貌形容得非常淒涼。然而過了幾年搬到台北後有了戲劇性轉變,朱青竟當起了歌伎!自信的在客人前扭腰擺臀唱著「東山一把青」。怎麼會料到當年靦腆的小姐有著如此大轉變!這篇故事前半段因戰爭的無情使人感到低落無奈,中國古代有多少婦女徹夜輾轉難眠思念著遠征的丈夫,這使我想起李白經典詩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甚麼時候才能平定敵人,丈夫才能結束漫長征途?戰爭,成就帝王一人的事業卻要犧牲多少無辜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第二點使我反思的是:不要一直活在痛苦的當下,而是要選擇割捨過去繼續勇往直前。就如故事中朱青在接到丈夫去世消息後頓時失去生活重心,整天茶不喫、飯不想甚至有尋短念頭,但幸好隨著時間流逝他能淡忘悲痛,走出陰霾,繼續走屬於自己的路!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生離死別、滄桑起落是每人必經的考驗,我們要去學習,縮短難過的時間,成為自己的倚靠。這是我讀《台北人》一書的註腳。

《山居筆記》閱讀心得創作 - 汪志穎

  「一個王朝的背影」,內容大概是描述對清代的看法,談到常人對國家民族(漢族、異族)的偏見,談到了一個健全的人格,往往是成就偉大事業不可或缺的態度,最後談到了中國長城在中華民族國防的價值與反思。

  「我們,只要輕手輕腳地繞到這個消夏的別書裡去偷看幾眼也就夠了。這種偷看其實也是偷看自己,偷看自己心底從小埋下的歷史情緒和民族情緒,有多少可以留存,有多少需要校正。」作者寫承德的避暑山莊,他認為那些捆成紮的清代史料就交給史學家,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偷過這個避暑山莊,檢視一下自己,檢視內心的想法,也許是偏見的歷史情懷及民族情緒,但是藉這種方式偷看自己,也許能夠更加客觀地去看待歷史,提升判斷是非的能力。

  余秋雨這本書傳達了很多古代人種種的不滿,以及當年的生活到底有多殘酷,雖然沒有歷經當年那個年代,但從各個文人手中寫下的文章就可以看出他們有多怨恨當年的政策以及當年的不公平,這本書看完後真的會很慶幸自己出生於現代,而不是擁有皇帝政權統治,沒有民主意識的年代,因為當年實在是因為政權問題造成太多人一生中被政策綑綁,還有人因為政策問題而被冤枉的送入監獄,真的會為當年的人感到憤憤不平,而且會覺得心情瞬間跌倒谷底。

「一個王朝的背影」,內容大概是描述對清代的看法,談到常人對國家民族(漢族、異族)的偏見,談到了一個健全的人格,往往是成就偉大事業不可或缺的態度,最後談到了中國長城在中華民族國防的價值與反思。

  《山居筆記》被作者自己定位為文化散文,實際上卻以博學通識和豁達胸懷超越了散文形式,呈現出別樣的精彩。它像散文,因為他表達出作者的一種文人情懷。它不像散文,因為他有如雜文般對文化的深刻見解。不只如此,山居筆記更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巧妙地把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壯麗畫卷化為清風拂面的優美文辭,讓厚重的歷史與超然的意境完美結合,重新激蕩出煥然神采!

  針對這點,或許,對於這些歷史、文學、藝術、地理等等人事物,作者或許有誤解,過失也好,故意也罷,但是,站在藝術的角度,如果我們認為一篇懷古可能懷錯地點的「赤壁懷古」不失為一篇好文章,一幅把拿破崙的身高美化的出征圖,不失為一幅好油畫,一片不符實史的史詩電影,不失一個好電影,那麼,一篇不是學術考證的散文,縱使考證錯誤,應該也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百年孤寂》閱讀心得創作 - 張桓熏

  《百年孤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奠定文壇地位的代表作,作者採用魔幻寫實主義的手法來寫盡人生悲歡離合的百態。故事包括一個名叫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這家族的每位人物都各自代表不同的孤寂,權力的孤寂、智慧的孤寂、善良的孤寂、戰爭的孤寂、愛的孤寂等等。而綜觀馬康多小鎮以及作為核心的邦迪亞家族,百年六代的家族史,所象徵的就是整個拉丁美洲近代歷史的孤寂。

  第一代老邦迪亞是個富於幻想的人物,具有冒險與創造精神,生活在靈性、良知與奇想之中,對煉丹術著迷,是這個家族魔幻人生的根源;到了第二代,這個家族有了光輝,也種下敗落的種子,亞克迪奧是老邦迪亞的長子是個野獸派典型人物,他狂熱、衝動、粗暴、不付責任、無道德良知、浮誇,被母親趕出家門,是這個家族劣根性的種子, 在他與吉普賽女郎透納拉私通而獲知他懷孕後,嚇的離家出走,在外流浪多年,回來時變成一個怪物似的粗漢;第三代中,阿克狄亞的妻子匹達黛是賢妻良母的典型人物,並且也是這個家族的幻滅良心,她ㄧ生緘默寡言、不與人爭、悉心照顧家務、省吃儉用、只因自己知識程度不高教養子女心有餘而力不足,她的一對雙胞胎兒子席甘多和席根鐸,一個是頹廢的典型,一個是環境惡劣的犧牲品;到了第四代 這個家族呈現了極度奢侈與極度貧窮兩種極端相反的怪現象,甘席多是阿克迪亞與匹亞黛的雙生兒子之一;他因畜牧業而賺了大錢,並且大宴賓客,他的錢總是花不完,甚至後來他把家裡的內牆與外牆都貼滿鈔票;後因甘席多在馬康多這個沼澤地區遭遇大洪水時期,牛馬死光、家貧如洗,到後來靠與情婦共同賣彩劵謀生;第五代,這個家族出現了敗落與滅絕的景象,席甘多與卡碧娥兒子亞卡底奧,承繼了他父母所有的劣根性,他頹廢、浪漫、虛假、狂妄、蠻橫不講理,在家道中衰前送他到羅馬去留學,結果他在義大利留而不學,每天往娼妓館跑,還欺騙父母說他學業多進步,他父母死後,他急急返國,只想繼承財產,他哪知這時邦家已經衰敗不堪;最後,他被他那幾個同性戀的男孩子,溺斃在浴池裡,邦迪亞這個家族到第六代已呈全部幻滅景象,美美的私生子倭良諾與阿姨亞瑪倫塔,由偷情而變成生死戀人,兩人只知愛情,不去面對現實;他們在守著貧窮至死之際,生下一名男嬰,取名奧良奴,亞瑪倫塔因失血過多死亡,而倭良諾因悲傷過度,沒有妥善照顧奧良奴,以致生下不久即被螞蟻吃掉,在他明白自己身世之後,釘死門窗而坐斃家中。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人一生注定是孤寂的,總是不斷地尋找著與自己有相同境遇的人,幻想著自己能找到完美無缺的知心,正如同現在剛上大一的我,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找不到熟悉的人事物,一個人隻身來到了高雄,孤獨的人,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歸屬,但我頗喜歡這種孤獨,一個人與自己對話,雖然在旁人眼中,這些是如此的怪異,但我還是很愛這種與自己獨處的時光,如同詩人紀弦在《狼之獨步》裡以在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自喻,向空無一物的天地長嗥,雖然畫面有些許的孤寂,但其中也充滿著獨步自詡的尊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必定會接觸到孤獨的時刻,有些人會就此不與人交際,但有些人卻能馬上塗播那孤獨的困境,或許,我來就不適合與人交際,又或許根本沒人願意傾聽我的煩惱,但也都無所謂,因為在無人的時候,我就能與自己暢談的對話,我認為人都需要學習如何與自己獨處,藉由與己獨處,來讓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本身。而這本書不僅僅講到了各方面的孤寂也談論到了拉丁美洲的慘狀,當世人遺忘了自身的歷史,而被外在的資本主義所侵蝕,那這城鎮的命運,就如同古老的印第安王國跟流浪的吉普賽人一樣,終究會成為暴力與金錢所掩蓋的亡魂。這是作者對邦迪亞家族的預言與警告,也是作者對拉丁美洲歷史沉痛的控訴與警示。作者希望這本書是夠讓「拉丁美洲人民創造來理解自己文化」的;邦迪亞家族的興衰也反映出了拉丁美洲的狀況。邦迪亞家族的紛擾也可以說,是整個第三世界的紛擾。在二戰之後,南美洲被迫選邊站,包括哥倫比亞在內的拉丁美洲雖然從歐洲殖民國家獨立出來,但仍受到美國與蘇聯殖民式經濟的壓迫。殖民式經濟的壓迫使得各國軍事威權政府的形成,獨裁和內戰的情形嚴重。好像再怎麼努力卻擺脫不了悲劇的宿命,反應出了當時第三國家在殖民體制下的悲哀。

  這本書給我了許多深深的啟示,從人的孤寂到第三世界的悲哀。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名符其實的諾貝爾文學獎的書。

《聊齋誌異》閱讀心得創作 - 戴世昌

  《聊齋誌異》是清朝蒲松齡所著之筆記小說,也是蒲松齡最廣為流傳的著作,舉凡〈勞山道士〉、〈聶小倩〉、〈畫皮〉等篇章都是誰人不知哪人不曉的經典之作,作者用他精練的筆法生動地描寫了人與花妖狐魅所發生的故事,字裡行間也透露出鬼比人還要有情有義來諷刺當時的世代,批判當時日益沉淪的世道並對迂腐守舊的科舉制度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十分發人省思。

  整本《聊齋誌異》有很多有趣的文章故事,當中我很喜歡蒲松齡的自序,在自序中寫到:「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吟而成癖。」蒲以屈原及李賀自比,屈、李二人作品天馬行空、取材神話傳說,和自己有異曲同工之處。而後又寫道「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自謙說道自己沒有干寶寫出《搜神記》那樣的才能,只是和蘇軾情趣相通,都喜歡聽別人談狐說鬼。而「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竟成孤憤之書。」這幾句讓我們理解蒲寫本書所付出之辛勞,蒲在寒冷昏暗的環境下振筆不輟。集腋為裘,積沙成塔,一點一滴的積累,叫好比南朝劉義慶集結門客編纂《幽冥錄》、集韓非子大成之《孤憤》,都是前人的耗盡心血最終所著,而蒲所作之《聊齋志異》何嘗不是如此來自勉,整篇運用了很多典故,讓文章多了更多可讀性,也告訴自己並不孤單,在歷史中找到知己。

  其中還有一篇讓我感觸很深,就是〈孫必振〉,第一次讀到時好像是國中的時候,當時還覺得有些莞爾,隨著歲數與經驗增長,再讀一遍後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故事中同船人為了保全自身,看到神祇手上金牌寫著「孫必振」三字就自以為他犯了什麼天理難容之事,將孫必振推出去好像顯得他們潔身自愛、嫉惡如仇,其「自私」和「自以為是」表露無遺,遇到事情不先檢討自身反而將其推托給他人,都是他如何如何,自己最有道德,犧牲少部分人來成就大多數人的利益:天神也不是沒有給他們最後的機會,沒有直接處罰他們,但同船人從頭到尾沒意識到可能是自己的問題,遑論反躬自省,同船人以為孫必振拖累了他們,沒想到孫必振才是被拖累的那一個,最終,他們以為罪大惡極的孫必振沒有死,自己卻沉入江底成為魚蝦的食糧。現在社會也有相同狀況,每當發生一件事後,很多人都會發表自己的看法,雖說現今網路發達,資訊傳遞迅速,但假消息充斥於網路上,真相總被片面的、破碎的傳播,以錯誤的訊息所做之評論往往都會失真,不明就理也好,故意扭曲也罷,表面大義凜然,實際理「歪」氣壯,不能將心比心,總以為自己比較優秀,用廉價的正義來審判別人,還洋洋得意、樂此不疲!

  遙想三百多年前,在中國這片沃土之上,蒲松齡為了收集故事,在路旁擺上茶水,過路之人只需說一個故事,不論鬼話怪談抑或自己經歷皆可,即可享用香醇茶水,而蒲松齡則將路人所述娓娓記下,《聊齋誌異》,這本曠古至今的巨作,就這樣走上歷史舞台,即使百年過去,它依舊是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星辰,中華文化的瑰寶,清朝大才子紀曉嵐曾說:「留仙之才,余誠莫逮其萬一。」魯迅也對此書有高度評價,而詩人郭沫若的點評十分精闢:「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經典不論經過多久都是經典,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傾城之戀・金鎖記》閱讀心得創作 - 李詠文

  《傾城之戀》包含許多個不同的故事,像是:〈傾城之戀〉、〈琉璃瓦〉、〈金鎖記〉等;而整本書閱讀完後,我最喜歡其中的〈金鎖記〉。故事是在描述一位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嫁入大戶人家姜家後的心理變化過程。從一開始她的哥哥讓她嫁給姜家二少爺,因他是一位患有骨癆的病人,使得七巧在家被人瞧不起,地位一直不高。後來她喜歡上姜家三少爺姜季澤,但卻帶給她痛苦,讓她覺得天下的男人都是一樣的,一樣的薄情寡義,所以對男人有了偏見;進而影響到她帶給女兒長安的觀念,並且還拆散了女兒長安的愛情。

  「她知道母親會放出什麼手段來?遲早要出亂子,遲早要決裂。這是她的生命裡頂完美的一段,與其讓別人給它加上一個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結束了它。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我對這一段話印象深刻。怎麼會有母親想毀掉女兒的愛情,見不得女兒幸福,讓女兒不得不親手結束掉它?七巧是一個自私的人,也不是一位好母親。我們都明白母愛是很偉大的,孩子是母親懷胎十月生下來的,母親都會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照常理來說,因為自己年輕時沒有幸福的婚姻與愛情,所以更會想讓女兒享有幸福的愛情才對;但七巧卻不是這樣,其性格已經扭曲,太過偏激了。而長安一定很痛苦,好不容易遇見一個適合、兩情相悅的人,卻不能繼續走下去,還得由自己親手結束這一段幸福。或許她不想讓這段感情不堪的結束,但她應該要為他們倆個再去努力一次,儘管知道他們終究會分開,但至少努力過了,不是嗎?

  針對故事來說,作者對於人物的描述非常仔細,在看書時,都能在腦海裡想像。而這篇故事唯一的缺點就是情節太過悲傷,看起來有點沉重;但也因為是這樣的一個故事,更能告訴我們許多人生種種的不可預測。在這篇故事中,我最不能認同的就是七巧干預長安的幸福,甚至是她的人生。任何人沒有權利去決定另一個人該如何生活。人都應該勇敢追尋想要的樣子,過想要的人生是自己的權;但這並不是我們說完全不能給他人建議,而是給了建議讓他人自己去思考該如何做。

  故事中,作者提醒我們人生就是這樣的錯綜複雜、不講理,七巧喜歡姜家三少卻不能在一起,因為七巧已經結婚了。我們都不會知道下一刻的人生會發生什麼事,可能前一刻已經認命了,下一刻突然有機會去改變,卻無能為力。人生就是這樣,努力並不一定會有好事發生,不代表人生可以往所欲的方向前進,一切都是未知數,都是無法預測的。但如果像長安一樣認命,就算再怎麼渴望愛情也永遠無法擁有幸福。人生是靠自己爭取的,不要怪說是母親的關係,因為長安並沒有用盡一切去反抗,去爭取,去推翻她所不能接受的一切。

  這個故事讓我思考了很多,環境是會改變一個人的,像是七巧一樣,被迫嫁入姜家所以改變了她,讓她變得偏激、性格扭曲。不管將來我身在何處,不管是職場還是學校,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初心;也不要輕易向命運屈服,因為人生雖無常卻非絕對,只要努力再試試,可能就可改變一切。

《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閱讀心得創作 - 林俐圻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就決定要用這本書來寫心得了。「台灣農業觀察」這六個字深深的吸引我,因為民以食為天,農業對人類來說是最基本所需的;而我父親也剛好是農夫,從小就跟著爸爸一起去田裡,對台灣農業也頗了解的。但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更了解台灣農業了。原來,「農業立國」台灣的農業史,竟是殘酷的農業衰亡史。這本書介裡面描述了台灣自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農民生活、二二八事件、三七五減租、多吃麵,少吃米、以農業發展工業,工業卻傷害農業,造出戴奧辛世紀之毒、造出鎘米、農民的大家樂及黑金政治,農會、水利署剝削農民、農地轉成砂石場、農民轉行當田僑仔、WTO 稻米進口、白米炸彈客等等事件。

  五零年代,政府鼓勵多吃麵少吃米,並且不時地從官倉內取出米糧來平抑米價,政府有意壓低農民所得,為的是讓那些務農的人轉移到工業上去。收入低落、賦稅又沉重的農民紛紛想要離農,但他們又能去哪呢?祖先留下來的地要就此荒廢嗎?當然不可能,農民後還是只能咬牙苦撐,過得了一天是一天。

  六零年代,農民持續被嚴重剝削著,養不起自己生的小孩,只好分給有錢人家養。辛苦了將近半年終於收成的稻穀一大早就用牛車運到農會排隊,農會職員百般刁難,若不讓他們撈點油水,磅秤就會變得特別嚴苛,超過十一度,太濕,不行,全部退回!農民只好自認倒楣,把整車稻穀再叫老牛運回,回到泥地上再重曬一遍。度量衡,是由權力賦予的「標準」。農人甚麼都沒有,只能用自己的牙齒來度量乾濕度,去符合農會的標準,而農會的標準握在那些職員的手中。七零年代,政府推出肥料換穀,顧名思義,肥料換稻穀或稻穀換肥料。農人用一公斤的稻穀換一公斤的肥料,有時候甚至換不到一公斤的肥料,這樣真的有用嗎?負債的農人只能為了想要「收成卡好」傻傻地聽信,誰都不知道這些都是政府剝削農民的套路。農藥和肥料在差不多的時間推出,也有許多農人因為噴灑農藥不慎中毒而送醫,甚至有些人連命都沒了。之後,經濟部決定撥款一千萬新台幣輔導台灣農產品外銷,同時購買美國農作物,買多少呢?八億美金。市場上一大簍番茄叫價五十,無人問津,一顆蘋果標價八十,供不應求。在這種政府的打壓下,農人根本活不下去。某年,台灣嚴重缺水,政府命令農民休耕並宣導:水源分配以工業優先,並發放些微的補助金;只要領取補助金,農人就被規定不准再下田耕種。休耕的田地,一地多過一地。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每個人都會背,但很少人知道這首詩的後半段:「春種一顆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飢死」,農夫已經是生產食物的的人了,為什麼還會餓死呢?可想而知一定是暴君使農民的生活過不下去。農夫們的貧窮,並不是應該的啊!作者在後記裡寫道:「太多的問題,但我們總是要做點事,縱使是很小很小的事。」我覺得這句話很棒,即使是你今天出去買便當自備環保袋,地球並不會因為你少用一個塑膠袋而變的比較美好;但至少我做到了,即使這件事非常的小。每個人都要付出才能體會到生命當中所有美好與不美好的事。

《討海人》閱讀心得創作 - 何詠葳

  作者廖鴻基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規劃及推行賞鯨活動。他籌組「台灣尋鯨小組」,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關懷海洋生態,以自身豐富的海洋經驗,不愧於「台灣海洋文學作家」第一人的名號。全書也運用主題式的方式個別呈述了不同的事件,作者所描寫的海洋充滿著危險和不安,但也被描寫的多情且可愛。

  印象深刻的一篇主題是〈討海人〉在前言提到「海洋,是個沒有門的領域,『她』開敞著,任討海人來來去去。」感覺得出來討海人以海洋為家的親密感,對他們來說,出港是種歸來,進港上岸反而是種離開。討海人在「上去、下來」的語意中,已明顯透露出⸺海洋是討海人真正的家園。這點對我來說真的非常神奇,是啊!從來沒有仔細想過討海人所使用的詞彙是這麼的有趣且富含意義。在形容海洋時,並非用人字旁的「他」,也不是膚淺的使用形容沒生命的「它」,取而代之的是女字旁的「她」,代表作者認同水源是生命的誕生最重要的元素,也就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海洋真的是我們最珍貴的資源,人類必須有水的滋潤才能生存。

  能從一位生態掠奪者,逐漸換位思考,檢討起人類的濫捕、對海洋生態浩劫的忽視,可以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雖然說這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好比書中提到的「『死人牙齒』(河豚)謹慎小心圍攏在煙仔虎周圍,漠視是煙仔虎的垂死掙扎,而是等待著要來收割成果。」動物們為了生存,在這無休止的廝殺當中,必須學會適應你周圍的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法門。每個動物有自己的天敵,世界的運行如同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但我認為此生物鏈應該在人類身上被打破。

  我們雖然有辦法為了自己的慾望,而去剝奪各種動物的生命:但我們真的有必要慎重思考,自然生態尚未來臨的復仇。對生態來說,我們只是過客,近年來的氣候異象也層出不窮,大自然的反撲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所以更應該正視保育海洋生態的議題。海洋一直是人類生命的基礎,也是所有生物的源頭,更是地球生態環境的最後一道防線。

《變形記》閱讀心得創作 - 李奕萱

  讀完《變形記》後,有股莫名的沉重感壓在身上,這感覺和《人間失格》 很像。沒有太大的轉折,不浮誇、不濫情,反而是一種「就這麼過了⋯⋯」的感覺,這種的平平淡淡反而讓我喘不過氣。

  書中葛雷戈的每一個動作和想法似乎都隱藏著「救救我」的訊息。身為人卻被迫成為蟲子,失去了軀體和語言之後,也失去了家人的理解和關懷,這是不是隱喻著當葛雷戈做回他最自在的自己時,他反而被家人和世界拋棄呢?因為他失去了「作用」,已經沒有作為人的權利,被迫成為令人作噁的蟲子。

  因為失去了語言,葛雷戈被迫接受家人的冷言冷語,無法為自己辯解,無法表達喜惡;他日漸消瘦的身軀我想不只是因為停止進食,越來越鬱悶的身心,也使他日漸憔悴。最後他的死亡,我想也代表了他放棄自己了。因為無從反抗,無法反抗,最終他放棄了,放棄自己,放棄與世界做鬥爭,放棄做為人。

  《變形記》中最令我唏噓的是當葛雷戈變形成蟲時,最不理解他的居然是朝夕相處的家人。明明應該要是最親愛的家人,在一夕之間反而成了最現實的利益者;家人之間竟然沒有親情的溫馨,反而是越來越仇視葛雷戈,仇視他帶給家中的種種不便利。無論是經濟還是生活,無一的不幸不是加諸在葛雷戈身上。在書的最後葛雷戈妹妹的那一段話,更是將所有家中的不幸都歸咎於「葛雷戈變成蟲」這件事。

  「都是他的錯」以這句話來代表葛雷戈的家人對於他變成蟲的所有態度和言語上的總和。他的父親甚至能下手,發瘋似地將蘋果一顆顆砸向變成蟲的葛雷戈身上,幾乎是要殺了葛雷戈。在他成為蟲之後,葛雷戈的妹妹甚至不將他看做是自己的哥哥,她只將葛雷戈當作是一隻蟲,一隻麻煩透頂的臭蟲;如果牠能消失的話,自己就能再次幸福。這對比當葛雷戈發現自己成為蟲之後,他擔心家中經濟,想要將喜愛拉小提琴的妹妹送進音樂學院學習,擔心嚇到家人將自己深鎖在房間避不露面;葛雷戈每個體貼的想法和行為,都放大其他家人的「自私」。但最諷刺的是,家人們都看不見,他們只看見他是一隻蟲,只是一隻蟲。

  葛雷戈深深的無力感,反映在他成為蟲之前;成為蟲之後,死亡的那個晚上,他永遠都疲於奔波,無法為自己選擇。為了家人們勉強自己接受安排。那麼到底是他成為了蟲,還是他回到了他自己?

《理想的下午》閱讀心得創作 - 彭湘雲

  一本關於旅行,也關於到處晃蕩的作品。

  翻開,一入眼,是一幀壯麗山河的照片。從作者的第一視角拍得,透過作者的視線看世界更能身臨其境;再往旁一看,有幾行標題,第一行⸺哪裡你最喜歡?這不似一般旅遊書,直接列出推薦的地點、風景或人文,像強行灌輸,讓人有些措手不及。作者巧妙地利用問句,慢慢引領讀者進入他創造的世界中。其實我當時把此標題細細咀嚼過後並無確切答案,因而有些期待作者的回答。「哪裡你最喜歡?」對於走過萬里路的作者來說,他被問過多次了,卻沒有一次的回答符合他們的期待⸺因為他回答不出來。在美國有太多樹大房幽的城鎮,令作者嚮往,但住在那幹麻?他總能說出那裏吸引人之處、不完美之點,然後就此路過,不再停留。其中,紐約這個大城市,作者待了兩年。起初,他對這現代化的城市也是興味盎然,到了之後做最多的是走路,一條街過一條街、一棟樓過一棟樓的走,但他最終還是離開了,也沒打算再回到紐約去。讀到這時我其實滿頭問號,為甚麼作者只甘於行走或等待,而不去有名的景點觀光,吃點紐約客愛的熱狗?最後他給的答案是:「太抽象了。」是的,就是太抽象了。一開始還真不知道作者為何覺得抽象;但仔細想想,紐約結合了各種人事物,這座城市一切的一切都過於複雜,到那恐怕就迷了方向,不知從何走起,最後只能輕描淡寫地路過。

  下午,是一短暫的時光,倏忽及逝,雖然短仍能閒適品味,尋找屬於自己理想的下午,足矣。

  其中有一文,作者幾乎每一段都以理想的下午做開頭,藉以列出下午應具備何種條件才夠理想。在閱讀中,能清晰感受作者描繪的氛圍,是寧靜,是祥和,是悠閒。他需要我們放下自己手邊的工作,停下倉促的腳步,放鬆思緒,去敞開心扉,瞧一瞧身邊的環境,會發現這世界跟平常不太一樣,彷彿多了簡單,少了複雜。其中作者有提到,理想的下午通常消失在城市中,而田園村莊則是清晨夜晚最宜人,下午難免苦長。我覺得並不盡然,在下午時漫步在田野鄉間也別有一番滋味。晚霞泛天,壟罩著金燦燦的色彩,襲人欲醉,似乎在為身旁的植物披上大衣,好讓他們能承受夜晚寒氣的侵蝕。當下充斥著溫暖的味道,卻也教人不捨,因為其短暫。說實在的,在隨時可見的下午卻未必見得著太多正在享用的人,太多人是專注在自己的腳步上,反而蹉跎了四周的美好。

  我很欣賞作者的觀察力,他總能在旅行中發掘出別人會忽略的事物,看似可有可無的風景,在他筆下卻讓人感到新奇。

〈十全老人〉是我很喜歡的一篇文章,這類老人存在於此鄉彼鎮,而我爺爺便屬這一類人,他們過著平凡純樸的生活。蔬果是自己種的,雞鴨是山裡放養的,沒喝過一杯可樂或即溶咖啡。經常坐在藤椅上吱吱呀呀的,偶爾會起來走動曬個太陽或到田裡除除草。從沒搭過飛機,也不曾開車到高速公路上。愛打呵欠,伸懶腰,咳嗽,清喉嚨,更對喝茶情有獨鍾。閑散時,會約三五個好友一起下棋,泡茶聊天。一天就這樣過了。他們待在鄉村中,感受不到現代文明的進步,依舊閒適的過每一天,像是身處世外桃源,引人暇羨。

  《理想的下午》這本書給人一種恬靜悠慢之感,使讀者能沉澱心靈,坐下來靜靜的聆聽作者在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它沒有旅遊書鮮豔的照片,但卻有能力讓我對他所述說的一切有了嚮往,比起花花綠綠的風景旅遊照,更能讓旅途中的感動深植人心。

《台北人》閱讀心得創作 - 曾瓘崴

  還記得第一次看《台北人》是在高中時,這本書當時給我的感覺是很灰暗的,書中每個故事都是個悲劇;然而隔了幾年再次翻閱時,我的想法稍微有些改觀了。雖然看完後還是覺得很厭世,但我不再覺得書中的故事都是悲劇,而是人生的真實寫照。在白先勇筆下,書中的角色都有個共通點⸺因為時代因素而被迫遷來台,對於過去的生活仍舊執著,時常感慨著今非昔比。書中的故事大多是開放式結局,常以進行式結束,像是一首歌、對話或周遭景物的狀態,例如〈一把青〉在朱青哼著「東山一把青」中結束、〈秋思〉在華夫人與老花匠對話中收場、〈那一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則是以女孩們在杜鵑花叢中玩耍作結。這些開放式的劇情讓讀者們可以各行想像與解讀,不被作者的想法框架住,同時也是作者跟讀者互動的一種方式。作者在表達上常常不直接寫出人物的情緒,而是透過第三者的視角看著他的一生,或透過景物暗喻角色的境遇,但書中人物的無奈和無力感卻仍深植在讀者心中,尤其在勾勒今昔對比後讀起來令人格外心酸。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無意中把書中角色的遭遇與自己曾發生的事產生連結。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故事分別是:〈永遠的尹雪艷〉、〈一把青〉、〈那一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思舊賦〉、〈孤戀花〉和〈國葬〉。這些故事從我第一次看時就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可能是因為這些故事跟我的連結比較深吧!我認為這本書最黑暗的一篇是〈那一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王雄的遭遇讓我想到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小丑》⸺同樣是悲劇人物,兩人在受到無法承受的屈辱後,都做出了反撲,但王雄的下場比較悽慘。王雄對麗兒的愛出自於對他過去的寄託,把他少年時期無法成親的小妹仔投射到了麗兒身上。王雄對這份感情全心全意地付出,換來的卻是被心上人所嫌棄。他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卻要這樣被傷害,如此情節也代表了對過去的遐想在此刻完全破滅。身為讀者的我,看到這也不禁同情起了王雄,大時代下的愛恨情仇,令人不勝唏噓。

  還記得第一次看《台北人》是在高中時,這本書當時給我的感覺是很灰暗的,書中每個故事都是個悲劇;然而隔了幾年再次翻閱時,我的想法稍微有些改觀了。雖然看完後還是覺得很厭世,但我不再覺得書中的故事都是悲劇,而是人生的真實寫照。在白先勇筆下,書中的角色都有個共通點⸺因為時代因素而被迫遷來台,對於過去的生活仍舊執著,時常感慨著今非昔比。書中的故事大多是開放式結局,常以進行式結束,像是一首歌、對話或周遭景物的狀態,例如〈一把青〉在朱青哼著「東山一把青」中結束、〈秋思〉在華夫人與老花匠對話中收場、〈那一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則是以女孩們在杜鵑花叢中玩耍作結。這些開放式的劇情讓讀者們可以各行想像與解讀,不被作者的想法框架住,同時也是作者跟讀者互動的一種方式。作者在表達上常常不直接寫出人物的情緒,而是透過第三者的視角看著他的一生,或透過景物暗喻角色的境遇,但書中人物的無奈和無力感卻仍深植在讀者心中,尤其在勾勒今昔對比後讀起來令人格外心酸。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無意中把書中角色的遭遇與自己曾發生的事產生連結。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故事分別是:〈永遠的尹雪艷〉、〈一把青〉、〈那一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思舊賦〉、〈孤戀花〉和〈國葬〉。這些故事從我第一次看時就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可能是因為這些故事跟我的連結比較深吧!我認為這本書最黑暗的一篇是〈那一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王雄的遭遇讓我想到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小丑》⸺同樣是悲劇人物,兩人在受到無法承受的屈辱後,都做出了反撲,但王雄的下場比較悽慘。王雄對麗兒的愛出自於對他過去的寄託,把他少年時期無法成親的小妹仔投射到了麗兒身上。王雄對這份感情全心全意地付出,換來的卻是被心上人所嫌棄。他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卻要這樣被傷害,如此情節也代表了對過去的遐想在此刻完全破滅。身為讀者的我,看到這也不禁同情起了王雄,大時代下的愛恨情仇,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