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 作 閱 覽 吧

「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適逢其會,猝不及防。而故事的結尾也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但,此刻距離剛剛好
  一頁白紙黑字的距離
  像是不長不短的夏季

  你的起落其實並不那麼像蟬聲,但我選擇耳鳴。

《紅玫瑰與白玫瑰》閱讀心得創作 - 金杏諭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我看的第一篇張愛玲小說,自此之後便深深淪陷,高中時也將張愛玲的書作為精神食糧,對她細膩的文字迷戀不已,時常覺得讀她的書會令人陷入一種美好的恍惚感。

  令我最有印象的橋段並不是振保在巴黎嫖的妓女,也不是那個叫玫瑰的姑娘,更不是初遇嬌蕊後被那風情萬種的女人勾得魂不守舍時,而是許多年後,在他早已娶了煙鸝、嬌蕊也再嫁生子的背景下,兩人的相遇。振保面對著眼前曾有過熱情的嬌蕊過上了歲月靜好的生活,他止不住地哭了,而嬌蕊在沉默了半晌後,只是淡淡地說出了最為畫龍點睛的一句:「你是在這裡下車罷?」

  我的心情因為這句話而久久不能平靜。對於嬌蕊來說,她是願意為了愛情犧牲一切的,縱然明知是飛蛾撲火,也要讓自己全然地陷在這感情的泥沼當中。這使我想起了王家衛的電影《2046》,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幕是白玲對男主角周慕雲說:當你想要我一次,不用兩百元,十元就夠了。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從未真正在一起過,卻難分難捨。周慕雲總對她說,他們只是朋友,但白玲那小小的盒子裡,早已攥了數卷十元鈔票。白玲的性子就像嬌蕊一樣,她無數次地明說暗示自己認真的情感,而嬌蕊也對振保說了「我是真的愛上你了」,周慕雲迴避應答,而振保收回了這一切的濃情蜜意。最後,得不到情感回饋的這兩女人都只能離去,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反正,她們都不欠男人什麼。

  振保辜負了嬌蕊。在這場偷情中,他要的不是嬌蕊說的「愛」。和嬌蕊的激情固然是美好的,偷情是如夢似真的,不過,一旦這牽涉到會使他完美世界崩塌的前提,振保是不能要的。我想,振保或許認為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所以不能以正當的方式走下去。事實上,在我看來,讓他們真正成為不同世界的人,是緣於他的娶妻,以及她的再嫁。從這一刻起,他們才真正地分道揚鑣,再也沒有辦法正當地糾纏不清。

  嬌蕊的性子可能是我在張愛玲筆下讀過的角色中,最愛之一。其次是《雷峰塔》中的露,露做為張愛玲母親在書裡的形象,是一個敢愛敢放的人,毫不掩飾對丈夫的鄙視,也抓住了機會奔向西方世界的懷抱。嬌蕊也敢愛,但並不以全然地恨來處理自己對振保的失望,而是安放這份屬於過去的情感,選擇過上平靜的生活、遇上不同的人且生了個孩子。這兩個女人的性子都是鮮明的、不願流俗於當時傳統社會的價值觀。用這樣的嬌蕊來襯托始終過得混亂不清中又試圖說服自己仍是堅守「對」的世界的振保,這樣的落差是令人內心澎湃不已的。

  這部短篇小說對我來說是很真實的,這也是它的可貴之處。在許多時候,我們可能都會遇到相似的境遇,當遇上舊的人時,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嬌蕊,在不語中展現了自己的安好;但偏偏更多時候,我們更像是振保,急欲讓對方看見自己現在的好,卻反而顯得笨拙,是多麼不堪的結果。

《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閱讀心得創作 - 黃思瑀

  《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本書記載了村上春樹的長跑回憶錄,整本書以村上春樹的興趣-跑步為軸心,敘述作者跑步及寫作人生中所經歷的各種失意、不順遂,以及由其衍生出的人生哲學。

  書中有一句話:「如果因為忙就停,一定會變成終生都沒法跑了。」我深感認同,人有時候很懶散,想說暫時先把某件事情擱置,等到明天興致來了再去做,但有時候「等一下」就變成了「永不」。

  我之前就時常聽聞村上春樹這個日本作家卻不曾讀過他寫的書,剛好藉由此次機會好好欣賞作家的作品。村上春樹的隨筆,感覺十分真實,他把親身經歷濃縮成一本讀起來十分輕鬆的讀物,內容包含了他許多體悟和想法,我不知不覺就把整本書讀完了,感覺自己好像也跟著作者走了一回他的人生。

  我認為跑馬拉松,與其說是在和場上的眾多跑者們競爭,不如說是自我內心的拉鉅戰,一場意志力與體力的戰爭,身體已經累得像條狗了,但是意志力卻告訴你:「再撐一下子就好,馬上就到終點了,你現在放棄前面的努力就都白費了啊!」。雖然我沒跑過像作者那樣如此長程的馬拉松,不過我對於「跑步」這項運動還是頗有感觸的。而我的ㄌㄧ和作者恰恰相反,我不是一個熱愛運動的人,還記得國中時期,主任要求全年級的學生每個星期三必須跑操場6圈(操場一圈300公尺),對於我這個不怎麼熱愛運動,尤其討厭跑步的人來說,根本是天方夜譚!不過在主任嚴厲的規定之下,我們還是不得不服從,就此展開了我的夢魘。剛開始的幾天,因為平時不怎麼運動,所以才跑個幾圈就沒體力了,甚至有幾次跑完有種暈眩感,感覺快往生了。但令我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訓練後,我的腳好像沒有了起初劇烈的痠痛感,呼吸更為順暢了,腿部好像逐漸適應反覆、交替往前踩踏的動作,手也能夠自然而然的擺動,這對我來說實在是邁進了很大的一步啊!

  即便不是一件很偉大的事,但小小的成就感卻讓我對跑步這項運動大大改觀,雖然我還是沒辦法愛上「跑步」,但至少我沒有一開始那麼排斥了。我領悟到其實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只要有心、有意志力去完成它,就算結果不盡如人意,但至少沒留下遺憾,因為你嘗試過了、努力過了呀!我想這樣就足夠了吧!

《紅嘴巴的VUVU》閱讀心得創作 - 何詠葳

  作者利格拉樂.阿𡠄(Liglav A-wu),排灣族布朱努克部落出生,父親是外省人,母親是排灣族人;早期曾與泰雅族作家瓦歷斯‧諾幹共同創辦《獵人文化》雜誌,為臺灣原住民自創的第一份人文刊物。經常深入各山地原住民部落從事田野調查,這段經驗成為她往後創作的泉源。她長期關注原住民女性的議題,書寫原住民女性的生命故事,以女性的觀點與角度呈現原住民女性的人文思考,是「女性意識」相當敏銳的原住民女作家。

  本書分成了多種面向探討,遭到禁止的Malavek (五年祭),是因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祭點舉行過於盛大而受到政府干涉,造成一些的部落不再舉行。部落傳統漸漸遭到禁止,但憑藉著信仰的強烈,族人的心並未死去;而日本人清楚知道,原住民維繫族人意念的精神力,除武器和祭典外,還有一股對權力中心的堅持,那就是精神上的領袖──頭目家族。因此自1910年開始的「五年理番計劃」,是日本政府限制排灣族人平民對頭目家族納稅,藉以模糊頭目與平民間的分野。日本殖民政權蓄意瓦解部落結構,讓部落以瀕臨分崩離析的局面。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情況依然沒改善,政府頒布各種不公平的政策:「禁用番族名」、「台灣省山地人民生活改進辦法」等等。原住民族遭受國家教育強制同化,頭目家族的力量沒落,就連VuVu A-gan的部落也開始跟著慢慢的衰落,失去以前強壯的力量。

  一旦文化制度遭受到侵害是否只能束手無策的就範?我本身也是排灣族,對於書中寫的一些弱勢處境蠻能感同身受的,尤其是五年祭的傳統,這是祭儀規模最盛大、象徵內涵最豐富的祭典。教科書總將五年祭視為排灣族的代表祭典;但很遺憾的是,從出生到現在我參加過無數次的部落收穫祭,卻從未參與過五年祭。事實上,並非所有的部落都有五年祭的傳統,從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開始遭政府約束與干擾,民國50 年代,因為基督教、天主教傳入部落,使現在各部落開始接觸到西方文化,漸漸能看到西方式的教堂建築。有的部落堅守著傳統信仰,祭司和巫師掌理各項儀式,祭司主持儀式,巫師則能和神靈與祖先直接溝通,而有些部落則能與傳統宗教信仰同時並存。但也有因此淡忘傳統信仰的例子,就像我們部落,一些最古老、傳統的儀式,沒能被傳承下來,好可惜沒能親眼看到自己部落的五年祭,據說在我VUVU小時候就早已沒落了。現在排灣族也僅剩個部落在舉行,也未來不知道會變得怎麼樣。現在正致力於傳承的族民真的很偉大,這條路是多麼的遙遠且看不到盡頭,一路上有多少的阻礙不說,光是要讓族群之間和睦就困難了,更何況要讓不同族群深入了解我們。

  我叫Ljemeljeman,來自泰武鄉吾拉魯茲部落,我是「都市原住民」,參加過許多原鄉青年營隊。我總這樣介紹自己,我認為這不包含任何貶義,反而是帶點無奈的新興名詞,講的就是我們這種從小就被父母帶到都市讀書,沒機會在部落裡長大的小孩。有時會很迷茫自己真正的定位,在都市上學找不到真正的歸屬感,但部落的一切又是這麼的不熟悉,不知道這種矛盾的心情該怎麼形容。就像是大熱天,進了一家複合式冰想吃冰消暑,卻點了碗熱騰騰的鍋燒意麵來吃,搞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甚麼。但我覺得慶幸自己並沒有因此與自身文化脫節,反而更想抓住自己的根,也會積極參與原資中心為原住民大專院校學生舉辦的活動,一起探討文化認同的議題、返鄉服務,藉此更加意識到文化對我們的重要性。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面臨的是文化傳承嚴重的斷層,部落裡的長老逐漸凋零,我們不該袖手旁觀,讓老人家的智慧就這樣消逝,我相信只要人還在,文化與記憶也就在。在一切還來得及之前,拾起失落的族群認同。

  「因為文化,所以我們」是某次青年領袖營隊中傳達的一句話,我也一直深深記在心裡,明白土地的聖詩與悲歌必須遺傳下去,用口說或文字,耕種或撒網,以尊敬與感恩的情愫。文化的死亡對我們而言何等震撼,沒人會想背上扼殺自己族群的罵名。原住民文化也是臺灣社會共享的珍貴資產,但願這麼獨特又具有意義的事物,能一直被長久保存下去。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閱讀心得創作 - 劉震野

  這趟遊歷雖然是場充滿重重困難的壯遊,卻也是最平凡且貼近生活的一趟旅途。主人翁格瓦拉的心境從原本單純想當醫生救濟病人,因為旅途中的種種逐漸轉成想救濟生活窮困的人,最終變成想救濟那些被政府打壓的人民。在這趟遊歷中,他的氣喘病發作了三次,每次都是死裡逃生,讓格瓦拉深深感受到身為醫生卻無能為力的痛苦;這樣的經歷就好比那些被打壓的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間,卻什麼事也做不了,只能任由生活的苦難繼續折磨著。而每次氣喘發作的時候好友阿爾貝托都在旁邊,幫他度過難關,也印證了他們之間的友誼是多麼的珍貴。

  在貧窮與富有的界線中,格瓦拉切身感受到了這其中的莫大的不公平。起初他們什麼錢都沒有,連一杯飲料都買不起,去吃飯還得用半哄半騙的方式讓女生請他們吃;到了晚上,他們只能睡在馬廄裡面,伴隨著糞便以及稻草的味道,還有寒冷刺骨的空氣入睡。如此狼狽不堪的模樣,以及因為貧窮所受的苦已深深烙印在格瓦拉的心中了。在經過礦場時,更是讓他對大部分人民貧窮的現況有了更深的理解:貧窮的人並不是不想改變,而是「沒辦法改變」,因為現有的制度造成貧富階級之間的對立實在難以撼動。

  而隨著旅途中一段段不同的經歷,格瓦拉對於貧窮也有更多不同的認識和見解。當他們來到馬雅文明的遺址時,好友阿爾貝托不經意地提到:「既然社會現況這麼差,要不要乾脆來搞個革命好了?」格瓦拉想了想回答:「可是沒有槍,怎麼革命?」是啊!這把「槍」意味著來自人民的支持,而當時的他們都還是無名小卒,在沒有錢財,沒有名氣,更沒有大眾的支持的情況下,要怎麼革命呢?但如今的情況,若還是沒有人站出來,這樣的制度只會繼續腐敗;最終演變成內戰,兩敗俱傷。在郵輪上,格瓦拉看著在船尾拖著的小茅船,眼前的階級落差是如此巨大,讓他內心衝擊不已。這也造成了當格瓦拉來到痲瘋病院重症區時,不想要因為各方面的不同而差別對待那些病人——因為當時社會都把病患視為異類,避之唯恐不及——雖然在接觸病患前院長有說明痲瘋病不會傳染,但按規矩還是得戴手套看診。而格瓦拉與阿爾貝托卻堅持不戴手套,如此的舉動讓病患們覺得他們是真紳士,更願意敞開心胸接納新來的醫生。在重症區治療的期間,格瓦拉並沒有因為自己是醫生的身分感到驕傲自大——當然不可否認地,在遊歷前期他和阿爾貝托為了生存,用他們醫學生的身分騙吃騙喝了一段時間——因為他覺得這是一種使命。他和好友經歷了這麼多,就是為了來到重症區實行醫生的使命(背負著醫生的使命來到了重症區),他們陪那些病患歡唱著,慶祝著,治療著,陪伴著,甚至還陪他們一起踢球,一起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日子。這讓我不禁思考,其實富有的人真的是擁有很多事物嗎?而貧窮真的就是一貧如洗,甚麼都沒有嗎?貧窮人所產生的快樂,或許是我們這些人這輩子都體會不到的,只要能踢個球,他們就能高興個老半天;相較於這個世界上,許多所謂的文明人,對生活有諸多的不滿,每天不停地抱怨自己有多厭世,卻不想想自己已經擁有了多少東西是他人想要,但一輩子可能都拿不到的。

  我的老師曾經說過,有些東西或許在我們眼中是不可多得的寶物,但他人卻是視如敝屣的。我非常的同意這段話,尤其當自己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人就越不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格瓦拉在旅途的後半段,真正體會到了貧窮的真正意義,這些人並不是貧窮,而是被貧窮給限制住了,他們資源匱乏,但是他們生性樂觀,他們用積極的態度來過生活,將生活的下半場活得有聲有色。這些貧窮與富有的對比,實實在在改變了格瓦拉內心深處的想法,在機場他們要分離時,阿爾貝托詢問他,你還會行醫嗎?我在醫學院等著你。格瓦拉只回了淡淡的不知道。這表示他當時有了比行醫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8年後,他真的做到了,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抗爭領袖,為了不公不義的事情去抗爭,為貧窮人抗爭,為了自己抗爭,他知道,只有自己這樣站出來,才能使現有制度崩塌,儘管自己會送上性命也沒關係,因為在這趟旅途中他早就跟死神接觸多次了,就連游泳渡河那段,都沒人能保證他能活著游上岸,他將生命奉獻給了弱勢人民,將自己的靈魂獻給了拉丁美洲,將自己的意識傳遞了整個地球,我們都知道格瓦拉是個偉人,但我們卻永遠沒辦法體會他內心的世界,我們只能透過他的日記來了解到他內心在想什麼,但卻永遠不能知道他心裡的衝擊有多大,原本有大好前程的醫療前途可以走,卻鋌而走險走上了抗爭的不歸路,我覺得,偉人之所以為偉人,並不是做了多偉大的事情,只是他做了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而已,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要我來定義的話,或許就是他人生的縮寫,也是人生最精彩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永傳於世,給了世人無限啟發,也讓世人重新去看待貧窮與富有的差異,我很感激自己看完了他的故事,那我自己的故事又該如何去呈現呢?

《殺夫 — 鹿城故事》閱讀心得創作 - 蘇嘉蓁

  《殺夫》一書的副標為鹿城故事,作者將背景設定在鹿港小鎮這個民風純樸的地方,全書分兩輯。輯一由不同的短篇故事組成,故事間卻又環環相扣,連結在鹿港小鎮各個小人物們的生活以及彼此間的關係,帶出了當時農業社會的環境下,任一戶人家發生的悲歡離合都可能成為其他人茶餘飯後的話題,至於事實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掌握話語權的人或者編造故事夠精彩的人說的是真的嗎?沒人在意,只要話題夠聳動精彩,就能吸引鎮民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輯二為該書書名的主題—-殺夫,此中篇小說寫出一個女子經歷丈夫不斷的精神傷害及肢體暴力下,最終在身心靈崩潰下殺掉丈夫的悲劇故事。

  輯一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短篇是 — 蔡官,內容講述一位先祖是清朝進士出身的名門之後,雖然到她時家門已中落,嫁的丈夫又是一個敗家子,而丈夫長年在外拈花惹草不回家,蔡官為了維持家中生計並獨自養育子女出來做洗衣婦的工作,去各家各戶為人洗衣。在往來各戶人家之間,蔡官在無形之間也成為了訊息的傳播者,在傳播訊息的過程中也加入了個人主觀意識肆意批評他人。例如:女兒的媽媽是酒家女,女兒離婚後回到故鄉教舞蹈,蔡官就認定女兒是個不檢點的人跟媽媽一樣。這僅是因為蔡官丈夫出軌對象是那位媽媽的好姊妹,因此她據此武斷的下這樣的結論,就真的代表那位媽媽甚至是女兒就是這樣的人嗎?可因為蔡官的出身且平時給人正義凜然的形象,片面聽到的鄉民們就會聽信她的。在她傳播的閒話中有多少家庭也因為這樣的隻字片語傷害了彼此間的感情,甚至因而破碎?我們無從得知,但肯定的是一定有人在這些閒言閒語背後受到傷害,也不禁讓人思考一句話的力量可以給人希望,卻也能帶來深深的絕望,尤其是當全世界都不願查證事實的時刻,言語如把利刃,而不小心刺傷他人是怎樣都無法收回的,不能不謹言慎行。

  《殺夫》則是道出那個年代婦人地位低下的無奈,以一則新聞做為開場,新聞內容大概講述林氏婦人違背倫常殺害了自己的丈夫,雖然沒有找到林氏婦人的姦夫,但仍應處以嚴刑,以匡正近年低落的婦德。但新聞背後沒有寫到的是,林市做出殺人行為前,是如何的受到丈夫欺凌對待,才會在精神恍惚下殺了自己的丈夫。林市有著一段悲慘的人生,自童年開始因父親早逝沒了依靠,而母親因多日的飢餓被軍人以饅頭誘惑進而遭性侵。母親後來被鄉里的人公審從此不知所向,叔叔雖將她帶回撫養,卻只是一心一意的想利用她獲得一些好處,而將她嫁給了年紀相差多歲、個性殘暴凶狠的屠豬戶陳江水。新婚的第一天丈夫即以性暴力對待她,雖然隔天看似好心的鄰居阿罔官送藥來,但卻是間接造成她悲劇的幫兇之一。在不幸福的婚姻生活中尋求寄託的林市養的一窩小鴨,也被陳江水殘忍的殺害殆盡,使得她精神崩潰下分不清夢境還是現實,將陳江水如殺豬般肢解。

  這故事能討論的面向十分廣泛。首先從最直接導致林市悲劇的陳江水開始,他以暴力支配的方式對待林市,身下的女人叫得越慘,他越能藉此獲得優越感,而當林市忍耐不叫的時候,他便以斷絕經濟來源的方式箝制林市,不讓他吃飯,甚至用不好聽的話形容自己的枕邊人;而林市想以養鴨的方式為自己尋求溫飽,陳江水的竟然就殺了那窩鴨,長期下來林市精神所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

  再來就是鄰居阿罔官,跟媳婦向來處不來,當兩人在大庭廣眾下吵架時,媳婦將他「討客兄」一事抖出,他欲上吊自殺被林市及陳江水救下,他不但不感激林市,除只認定陳江水是救命恩人外,還用他是「以死明志」守護名節的人自居,向村人們說林市的是非,認為林市夜半的慘叫聲丟女人的臉是個蕩婦之類的言語。讓林市無意間聽到,使他被欺負時也不敢放聲大叫,而丈夫也因此使用更激烈的方式對待他。林罔官的角色我認為能與前述的蔡官相比,兩者都是藉由自身的話語權的地位對他人進行主觀的批評,且無形中都傷害了被說長道短的人。林罔官甚至在陳江水被殺後向大眾說都是林市的不是,但他不知道的是,會造成這段悲劇他其實也是間接的幫兇之一,卻不用為此負任何責任,還能繼續批判林市,在大眾眼中當個急公好義的人。

  這篇故事看完後除了很慶幸自己生在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年代外,也對故事中的林市感到滿滿的不捨及惆悵。他曾為了勸陳江水不要賭博,對著他說:「不管怎樣我都會跟你。」對這段婚姻他其實還是保持天真的想法,也可能是在那個年代「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觀念讓他認命的接受這樣的丈夫,可上天並沒有因為他的認命而善待他。殺人固然是不對的行為,但沒人去了解他殺夫一事背後是多麼可憐的故事。當我們站在第三人的角度去批評林市很容易,可今天我們若是林市,我們會怎麼做?當這本書出版的幾年後,臺灣確實發生了一起殺夫案,也因此案催生了《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立法,願這社會不再有下一個林市。也期許在性別意識抬頭的年代,女性們能更做自己,不受刻板印象的限制,努力的展現自我的光芒,綻放出不設限的人生。

《異鄉人》閱讀心得創作 - 鄭宇恩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這句擷取自主角莫梭內心的獨白,深深得吸引我的目光。在本書的開頭,莫梭收到了來自養老院母親去世的訊息,他的態度一反常人,所展現的不是悲傷,而是一種近乎於冷漠的平淡:他既不清楚母親死亡的確切日期,也不記得母親活著的歲數。在喪禮過後,隨即和在海水浴場巧遇的瑪莉約會、並與之發生關系,除此之外甚至在一次與朋友雷蒙仇家的相會上發生衝突並殺害了對方,因而被捕入獄……。然而,面對法庭審判的莫梭,並不願為了減輕刑期而說謊,他堅守著自己的「感覺」與經驗,聲稱自己之所以開槍殺人是因為「太陽惹的禍」。莫梭沒有說謊,然而他給出的答案顯然並不會被法庭、被社會所接受。在審判的過程中,比起對案件發生當下事實的還原,檢察官更熱中於對莫梭個人道德的「定罪」。在母親的喪禮中沒有落下悲傷的眼淚,這是無情、是不孝;在守喪期間與女人尋歡,這是放浪、是罪惡......。他將莫梭順從本心,不願屈就社會習俗的行為,以及每個無心的舉動巧妙的串聯起來,成為看似合理卻與真相相遠的「假象」,宣稱這次的案件全都是經過莫梭所預謀的,並將其塑造成一個缺乏情感、沒有靈魂的惡魔,控訴他「帶著一顆犯罪的心埋葬了母親。」彷彿違背社會意志便是罪過,莫梭被判了死刑,並要在人群的面前用斷頭台斬首示眾。面對死亡,莫梭掙扎過、反抗過,試圖對判決的結果進行上訴,每當他想像著出獄後所能活著的時光,強烈的慾望便在他心中翻騰。但一想到終究降臨的死亡,求生的慾望卻又瞬然澆熄。而就在他放棄抵抗,接受死亡的事實時,他的心中卻有著前所未有的平靜與快樂……。

  異鄉人一書劇情平淡,沒有高潮迭起,亦無峰迴路轉,但是卻帶給我很大的衝擊。主角莫梭對周遭事物莫不關心,這點從書本的開頭:「今天,媽媽走了。又或著是昨天,我不清楚。」以及他殺人後的無感可以得知,他的性格、行為、思想為天地所不容,法庭上的執法者也多次控告他是秩序的破壞者、社會的危害。他確實是犯了罪,必須要負上代價,但這個世界所檢討的,卻是他與社會的格格不入。

  他忠於內心慾望,尋覓世界的意義,而不願為了社會眼光欺騙自己定義的價值,哪怕關乎判決走向。他內心的「感覺」是行為的依據以及道德標準,也因此這樣獨特的人格造就了與世俗相悖的孤寂,進而疏遠了世界,也冥冥導向這必然的悲劇。

  聽似荒謬,卻也如此真實。個人價值觀與外在世界的規範該如何平衡?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又該如何定義?卡繆沒有給我們答案,卻用文字記述了這樣的孤獨,使我們能夠用不同以往的角度去觸及並且省思這個議題。


※ 參考圖片

   (1)  《紅玫瑰與白玫瑰》
   (2)  《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
   (3)  《紅嘴巴的VUVU》
   (4)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5)  《殺夫 — 鹿城故事》
   (6)  《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