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 作 閱 覽 吧

   現代的一切有如快速充飢
   解答來得輕易,意義與記憶也消逝得隨意
   書本與電子媒體的關係像西餐與快餐
   探測時間的長短,差的深而遠。

   翻書讓文字重新變得隆重起來
   它始終要帶著疑問與對抗進行
   反覆扣響心底
   於是價值因此而起

《1984》閱讀心得創作 - 錢亭玲

  經典是甚麼?我認為的經典就是即使受到時間的考驗仍然歷久不衰之作,今天我想要介紹一本適合在大學閱讀的經典之作──《1984》。

  《1984》其內容精采動人,許多環節更是令人深刻地覺得毛骨悚然,拿來與今日某些集權統治的國家對比,幾乎讓讀者遺忘它是一本從1949年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的鉅作,我想這就是這本書值得一閱之處。

  整本書總共為三部,第一部是從主角溫斯頓之視角出發,描述著他所居住的大洋國的社會體制以及當時世界的劃分,由溫斯頓的生活以及工作我們可以發現他所處的環境是比我們所認知的極權體制更加極權的社會:大洋國的政權是由一黨專政,並且全體人民都必定且必須崇拜以及愛戴老大哥(黨的領導)。故事的主人翁溫斯頓以一種平淡、灰暗、枯燥的語調描述其長期被壓迫並且被控制思想的生活。在大洋國內每個人只是使社會運作的小螺絲,而螺絲並不被允許有思考能力,他只需要完成工作就足夠。在這裡思想是一種罪,他們都被電視幕監控著,思想警察無處不在,而小孩子被黨洗腦到都有可能親自去檢舉自己的父母,只要他們有一絲可能違背黨的意志,這使人想起中共當時紅衛兵之景象。

  溫斯頓是在名為真理部的部門執行著竄改歷史的工作,黨有一句名言: 「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竄改歷史的工作之浩大,從電視發布的影像到報章雜誌發行的文字稿甚至最終是到人民的記憶。而溫斯頓是在大洋國少數有自己思想能力的人,但他卻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顯露,他只能透過一本日記簿來偷偷紀錄他的思想,並且有著隨時被逮捕的覺悟。我認為人的可貴之處並不在於比動物擁有更高的物質享受,而在於擁有自由思考的選擇以及證明自我存在之能力,不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是透過自由意志的選擇所做出的結果。而故事中的人則像木偶般被擺弄,叫他們仇恨便仇恨,要雀躍便雀躍,絲毫沒有獨立思考之能力。

  故事中有一種利用削減詞彙量來控制人民思考的方法令我印象深刻。黨編製著新語辭典,其目的就是為了將文字簡化,例如將FREE 一字的意思從原本「自由」以及「免費」之意消滅成只有「免費」的意思,而自由一意則被永遠封存。這是多麼厲害的方法呀!他破解了以往獨裁專制最害怕的文字詆毀以及思想傳遞方法,更甚至與中共統治創造簡體字方法不謀而合,只是中共當時統治者還沒有喪心病狂的消滅字義。

  第二部則是在描寫溫斯頓與茱莉亞戀愛了,他們克制自己對對方的愛,只能祕密的在他們認為安全的地方見面約會,引述出大洋國詭異的統治方法。它禁止戀愛,禁止人擁有慾望,他們認為民眾只能愛著老大哥,而其慾望需要被轉化成仇恨跟瘋狂崇拜的動力。在愛情的澆灌下使主角溫斯頓更加活絡了想要撼動黨的心,認為彼此間都不會出賣彼此,他與朱莉亞在奧布萊恩的引領下加入傳聞中的反叛組織兄弟會。

  消滅了文字,使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消滅了情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被斬斷,最後人只剩下與黨之間的連結,誰也離不了黨而存在。黨的存在變得高大難以撼動,人少了情感的衝動難以激起革命的火花,最後黨就變得如堅不可摧的堡壘般,一直存在。

  第三部溫斯頓與茱莉亞被捕,揭露出原來一切皆為黨的陰謀,無論是兄弟會或者是引領他們的奧布萊恩都是黨的人。主角們之後接受了難以想像的極刑。黨利用各種荒謬的方式要矯正主角的思想,因為他們認為將政治犯逮捕後沒有使其全心全意地認錯,並且真心的愛戴老大哥,就會成為殉道者般的存在;死了一個將會激起千千萬萬個。只有發自內心的承認才能穩妥的鞏固黨。第一、二部時溫斯頓可能還有一些自己的思想能力甚至是先知,但是第三部時他被那些高壓手段摧殘的甚麼都沒有剩下,唯一留存的只有一副行屍走肉的軀殼,並且茱莉亞與他早就將對方出賣到徹底。

  我認為《1984》為大學時期必讀的一本讀物,相信他能豐富讀者的思考而不是只侷限在現在安逸的社會,能讓大家居安思危名察覺極權體制到最後的恐怖。

《1984》閱讀心得創作 - 曾苡珊

  還未讀此書之前,我認為此書所呈現的世界是會像中國、北韓那樣的社會;但讀了此書後,我很慶幸目前世界上並無這種國家。其實我原本以為,溫斯頓會召集到很多想反叛黨的人,最後成功打敗黨,卻沒想到結局是如此壓抑。這是一本看了讓人極為痛苦、害怕的一本書。

  在開頭看到溫斯頓寫日記如此小心翼翼,電屏的存在束縛住了人民的手腳,甚至是他們的思想。什麼時候記錄當下的想法、感情,變成這麼困難的一件事?這全是因為黨的控制。「掌握過去者,掌握未來;掌握現在者,掌握過去。」這句話我在一讀的時候並沒有太過注意,為了報告二讀、三讀的時候,真的是細思極恐。任意的改變歷史的樣貌,改變你們腦海的過去,造就你們腦海的未來;改變現有的事實,告訴人民過去就是如此。這本書有太多的細節是在讀第一遍無法察覺的,讀個兩次、三次甚至是更多次的時候,才能體現這本書真正的價值。

  書的前半段,作者慢慢地帶開黨的極權統治,從電屏、憎恨週、思想警察、被洗腦的幼童……等。帕森斯家的小孩因為不能去看絞刑,而情緒暴動,不難想像這群孩子一旦抓到大人們或身邊同伴的把柄,會直接舉報;這個想像也在後面帕森斯被抓時給了讀者答案。思想警察的存在讓人民連眼神都必須控制好,哪怕是一個不小心,都有可能會被盯上,某天就消失在歷史上。溫斯頓或許就是在七年前流露出不尋常的神情,因而被歐布萊恩盯上。不過,這又有什麼呢?這個國家根本沒有歷史,只有一堆鬼扯的謊話。

  書的後半段,對我來說,才是壓抑卻又精采的部分;如果說前半段是一點點的揭開,後半段就是慢慢的給你折磨。古董店老闆查靈頓的試探、陰謀,沒有電屏的誘惑和位在貧民窟的位置,一步步的讓溫斯頓相信他可以在這裡進行他的反叛計畫。歐布萊恩關掉電屏的舉動,讓溫斯頓認為歐布萊恩是他可以信任的人,引誘他講出自己的反叛思想。最後的電屏和審問,沒想到吧!是你被自己擺了一道喔,溫斯頓。

  至於茱莉亞,我不認為她真的像溫斯頓一樣,很渴望的想要反叛黨,就像溫斯頓講的一句話:「你真正叛逆的地方只有你的下半身而已。」其實從他倆的對話都可以感受的出來,溫斯頓想向茱莉亞說明自己記憶中的事,但茱莉亞的態度是敷衍的,不在意的。又或者是最後溫斯頓興奮的要給茱莉亞看黨書,茱莉亞一樣是一個敷衍又不在意的態度。他們兩個真的有愛嗎?不,兩個每次見面都在床上的人,別再自欺欺人,你倆只是想縱慾,想做黨不允許的事情。別把愛變得如此廉價。

  最後的審問,篇幅很長,但不這麼長就無法讓讀者感受那個氣氛。透過不斷詢問單一的問題,不告訴你我心中要你回答的答案,而是只要你一答錯,我就折磨你,並且繼續詢問,到最後,腦中不帶任何答案的你,才是我希望的你。本就不該擁有個人想法,大洋國的人民沒有自我思考的權利,你們只需要不斷的接收黨的資訊就好,這就是「無知即力量」。歐布萊恩審問的那段,我在二讀、三讀的時候依舊無法理解他的標準是什麼,直到在報告時,我才突然覺得,是啊,不帶任何想法就是歐布萊恩要的答案。所以這本書真的很神奇,太值得多次回味了。101號室,人們心底最深沉的恐懼。不得不說,黨真的「很會」。哪怕對任何人再抱有多深的感情,在要被擊潰的那刻,都會寧願有人出來為自己擋。而那人是誰?就是同樣也在我心底的你們。

《人間失格》閱讀心得創作 - 楊承恩

  起初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對失格兩字的定義感到很是好奇,也因為這樣,選擇了這本書。原以為只是對違背一般人的倫理道德的闡述,但結果卻大大地出乎我意料。

  這本書描述的是一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因為家庭因素、自己的個性影響等種種原因,導致生活變得逐漸失控的故事。書中最開始描述主角的兒時的時光,本來我們認為是最美好、保有童貞的時光,在主角的眼裡看到的卻是身為人類各種苦惱,這些令作者困惑的各式各樣的苦惱,他選擇以扮醜角的方式逃避,無論在家或學校,扮醜角的方式讓他獲得極好人緣。而當父親在上京前夕,問孩子們想要什麼禮物時,葉藏並未直解了當地回答,而是在當天夜裡躡手躡腳的在父親的記事本上寫了父親認為他應該想要的東西,此處也能知道葉藏的沒有主見及迎合他人。到外地赴學後,脫離家裡的掌控,認識了掘木這個酒肉朋友,掘木帶她漸漸地接觸女人、菸、酒、共產黨等等的事物,而這也是讓生活失控的開始。

  除了各式各樣的外界誘惑,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橋段是與靜子結婚後的生活,在那個橋段,我較能明顯感受到葉藏對於自己的生活有目標,雖然都是喝酒,但相較於以前,酒錢是靠自己畫漫畫賺錢掙來的。在我以為作者人生要有新的進展時,卻又因掘木的話和看到靜子與繁子追著兔子跑的幸福模樣,讓他覺得自己的存在顯得突兀,使自己放棄了可以好好生活的權利,又開始過著沒有目標的生活。在我看來,作者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看得太重,只要提到一點小問題,作者都能將其延伸成更大或更嚴重的問題,導致生活不能好好的繼續,逐漸失去做人的資格。

  人間失格這本書,清楚地刻畫了人性的黑暗面,讀完後的感覺非常沉重,因為感受到無止盡的自我責怪,還有人性的可怕。雖然許多人並不樂於討論這種沉重的議題,但無可奈何的是,我們都需要面對。在社會上,多少人是這樣笑臉迎人,看似活得燦爛,但在背後又有著如此負面的情緒與壓力。我也是個在意他人看法的人,但讀完這本書後,我認為我需要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學著把他人的話當建議而非金玉良言,不做過多的解讀,有時聽聽就好,決定權依然在於自己。我也期許自己,能有個明確的目標讓我追尋,讓我有目的的活在世界上。

《人間失格》閱讀心得創作 - 陳洺蓁

  你是否曾經覺得當人真的好不容易,說著討喜的話,做著別人期待的事,戒慎恐懼戰戰兢兢地與人相處,最終卻還是搞砸了一堆關係,這種「自責又苦惱、似乎失去作為人的資格」的感覺,難道就叫做「人間失格」嗎?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是高中的時候,一群女生們相處了快六年,看似和諧快樂,實則宛如一場宮廷鬥爭,當身上一塵不染,心理遍體鱗傷。在一個偶然間,我在書店的角落裡找到了它。太宰治用優美的文字奏出惆悵、扭曲的一場死亡交響曲,不約而同的與我的心產生了共鳴,原來,同道中人在這裡。

  人間失格,失去做人類的資格,這本書不僅僅是太宰治的類自傳,更是這社會現實面的側寫──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葉藏,每一個人都逐漸在與所謂人類漸行漸遠。「誠實」看似一句簡單的標語,被各大宗教、知識家視為真理,被父母傳頌著、教導著自己的孩子,卻是社會淺規則這匹狼譏笑著的一襲羊毛:你的快樂和真誠待人,成為他眼中的愚蠢;上一秒鐘你深受感動將她認為是一輩子的朋友,下一秒鐘她卻在背後捅了你一刀。不想受到傷害所以將自己藏起──葉藏似乎聰明地自小便深諳此理,這個在現今社會可能被診斷為高敏感族群及微笑抑鬱症的孩子,在家庭中知曉了人類的醜陋及汙穢,最終在外建立了一道掛滿笑容的假面,看似放蕩不羈愉快度日,實則傷痕累累痛不欲生,即便受到了喜愛、崇拜,那對象也絕不會是真正的自己,只是那虛假的空殼罷了。

  讀著讀著不禁為葉藏感到心疼,又或許,心疼的其實是過去被哥哥姐姐蒙騙在腦後,卻故意掛著燦爛笑容裝傻的那個女孩,其實「我們」比任何人都還溫柔,或可以說是懦弱吧!害怕誰和自己一樣受傷,卻又害怕自己在揭開真相後被討厭;死亡雖然是一種解脫,社會的壓力卻連撒手人寰的機會都要剝奪,想像著自己死亡後的世界:父母浪費了培育自己的金錢、社會責備著自己是顆草莓、朋友談論著麻煩終於走了……種種使「我們」最終咬著牙承受了一切,別無選擇地以這種方式生活。風馳電掣的科技社會加速了這樣的痛苦,大量的資訊、動態貼文成了一種比賽--看誰過的比較好的比賽--光鮮亮麗成了標準,透漏心聲貶為討拍,無人傾聽,也無人願意傾聽,造就了逐漸害怕、甚至忘卻如何去表達悲傷及無助的受害者,曾經在家裡可以偷偷卸下的假面越發厚重且難以卸下,最終和自我融為一體,遺忘了自身本該擁有的容顏

  「這個世界本該有更多的溫暖。」《人間失格》這本書描寫的決不是單單的一個故事,也不是拿來大做文章的噱頭,更不會是什麼很酷的標語,而是一種呼籲,呼籲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群人正為此所苦,更有極大可能不是少數。在這個逐漸失去人類自古以來互助精神格調的社會,需要多一些真實而真誠的溫柔,使人們願意放下比較、對立與仇恨,給彼此一個大大的擁抱。

《人間失格》閱讀心得創作 - 蔡琇惠

  書裡的主人公名為大庭葉藏,作者太宰治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述了主角的人生軌跡,真實且深入人心。《人間失格》就像作者的一本自傳,書中,葉藏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語,他說:「我這一生,盡是可恥之事。」

  初讀這本書時,很難理解一個本該無憂無慮、天真爛漫、快樂成長的孩子為何要戴上小丑的面具,極力偽裝自己,哪怕在應該和自己最為親近的家人面前,也無法顯露真實的自我和內心的想法,彷彿他就是那生活的丑角,使命只是假裝微笑以博得他人歡欣,哪怕丟失了真正的自我。

  但仔細讀過後,就會發現它會養成這種性格並不是沒有原因,葉藏的一生充斥著悲劇。從他的童年時代開始,他就遭受著常人所無法想像的一切,壓抑的家庭教育和女傭的侵犯成為了他一生的陰影,這些扭曲黑暗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那異於常人的幸福觀,也為他接下來悲慘的一生開啟了序章。

  他酗酒徹底放逐自我,流連於花叢,和多位女性發生了不可為人知的故事,他試過自殺殉情放棄了人生,到最後他選擇用藥物麻痺自我,像大多數癮君子一樣,藥物和酒精侵蝕燃燒了他的靈魂和身體,痛苦不已,卻又深陷其中無法掙脫。他曾說死亡是個喜劇,因為死亡代表著解脫,代表著他可以和這個虛假的世界道別;但對於他而言,生存也是喜劇,因為在他心裡他的人生就是場笑話,十分滑稽。

  對世人感到懼怕的葉藏,卻遇到了一位善良純潔的良子。良子擅長完全的信任,所以於他而言,良子是在這世上他唯一的救贖,是象徵著這個虛假的世界上唯一一個單純美好的淨土。在與良子結為夫妻後,他曾天真的以為日子能夠平淡而美好的過下去;但當葉藏看到良子被奸汙時過往的美好就像那幻影般在間全數破碎毀滅,因良子往日完全的信任已不付存在,他認為這世上他唯一的淨土也被糟蹋,也導致葉藏對這世間唯一的期盼也被奪走,象徵主人翁對世界已陷入完全的絕望。

  葉藏從小就極其在意周遭人的眼光和感受,所以他隱藏了自我,小心翼翼地扮演成丑角討好這世間,他想融入大家不遭受討厭;可是當他越想融入,越是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又時常活在擔心被揭穿的恐懼下,使他的內心越發敏感。而他的懦弱和失去自我讓他不斷選擇逃避、沉淪甚至是自我厭惡,這也是他最終走向毀滅的關鍵性因素。

  我不解,生而為人,卻又極其害怕人類,那是因為我嚐過幸福的滋味,我理解被疼愛的幸福,所以我無法去和經歷過痛苦的主人翁擁有相同的心境。因為他缺乏觸碰幸福的勇氣,快樂於他而言是種奢求,他體驗過世道的混亂、人情的炎涼、現實的殘酷,這些都是現今的我所無法感同身受的,所以我不會去過多指責和批判他的人生,只會對他擁有無限的憐憫。我想,每個人內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擁有葉藏的影子,身在這令人身不由己的社會,也無時無刻替換著臉上的面具,戰戰兢兢地去迎合周遭人的喜好,為了社交,裝出內心並不自願的笑容。但又能如何,只因我們都需要生活。

  在看人間失格時主角渴望著救贖,他也想像正常人一樣活在陽光下;但依舊在社會的長久生活中逐漸失去的心底的生機,最終走向沉淪之路。所以我想這本書對於我而言是個警惕,它提醒著我,無論生活如何,無論自身如何,都不要失去心底那份獨屬於人本身的生機。不要讓自己被外部世界所左右,也沒必要把世人的看法看得那麼重要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中,進而變得患得患失。要盡全力活成自己所期盼的模樣,勇敢自信地做自己,然後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感恩所有願意給予溫暖的人。人生應該不斷地給予自己一些希望,這樣才能讓自己在這艱難的人世間不斷地向未來邁進。

  最後我想說一句:「生而為人,我不抱歉」。

《蒼蠅王》閱讀心得創作 - 王尹珊

  《蒼蠅王》所想傳達的主題,是人類的野蠻與鬥爭天性,絕不因年齡長幼而有任何差異。從故事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對於人性,作者高汀曾說過:「惡出於人猶如蜜產於蜂。」罪惡的根源在於人性本質,並非只是社會或環境的缺陷。一旦外在約束消失,心中的惡就會甦醒,不但將大肆破壞心中的善,甚至吞噬自我,讓惡成為主導人。而我也不禁開始思考,人到底是像孟子所提出的「人性本善」,還是荀子跟作者所提的「人性本惡」?

  孟子認為人的性善就如水向下流一樣,是絕無例外的。仁、義、禮、智等各種善德在人身上皆有根芽,只要人們努力求善,就能擁有這些善德。荀子則是認為人性本有惡,也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來便追求利益,因此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而我認為我們是「人性本惡」,就像故事中的羅傑,他原本在社會規範下,做事都會被之前所教育過的文明束縛,不敢傷害他人;但當他一意識到,在這座小島上並無社會規範時,他人性中的惡就展現出來了:開始會欺負弱小,逼迫他人做事。他就是典型的需要被社會規範拘束著,才會展現出他的「性善」的角色。

  透過這個角色,可以得知人即便是「人性本惡」,我們也是可以透過許多方式讓人變成「性善」。藉由外在因素來控制容易因為環境的缺陷,而誤入歧途的人性,讓人性走向善的道路。可以利用「教育」來改善人們的野蠻,使他們不要依照本能去爭取自己的利益,這樣不只會傷害他人,自己也會失去可貴的東西。也可透過制定社會規範,像是利用法律效力來拘束人類鬥爭的天性,維持社會秩序,不要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而傷害他人。

  因此當我們得知人性本惡的可怕時,便要了解教育和秩序的重要性。因為能約束人類的,也只有人類本身。

《麥田捕手》閱讀心得創作 - 呂祐同

(一)背景
  《麥田捕手》是在描寫一位年輕人的心理在1950年代下的美國,如何一步步社會化的故事。1950年代的美國正在面臨戰後的經濟復甦,社會的變動迅速,使人們感到無形的不安,他們知道不能盲從,但又不敢標新立異,以至於當時不是太多小孩可以如願以償的追尋夢想。大部分有想法的孩子只能壓抑地、日復一日地活著,最後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放棄了懷抱大半輩子的夢想去工作。而《麥田捕手》故事裡的主角荷頓就是在保有童真和變得現實的大人兩個矛盾的情況下的產物。一方面不想委曲當個自己不喜歡的大人,因為他覺得大人總是滿口謊話、骯髒又虛偽;另一方面卻學大人抽菸喝酒、說謊、去酒吧,做一些和他同年齡層不太會去做的事情。

(二)角色分析
  對於荷頓這個角色,我認為他完全是介於在小孩子變成大人之間轉變時的樣子,他不想變成大人;但當自己的想法和大多同儕格格不入時,他卻又裝的像一個大人。在書中我們能看出來荷頓其實對於這個情況是感到不安的。當他的想法和同儕有出入時,他會用各種酸言酸語說著他們有多虛偽有多幼稚;但實際上,他才是跟不上大家的那個小孩子。不過仔細想想,我似乎也有一段這樣的歷程,覺得大人說話做事都顧慮太多,非常虛偽,卻跟荷頓一樣不斷地跟大人講話,想要讓別人重視自己。

  而荷頓的妹妹菲碧,是一個極度成熟的小女孩,當荷頓跟妹妹講說要去西部闖蕩時,妹妹義不容辭的說我也想陪你去;當荷頓抱歉的把碎裂的唱片給妹妹時,妹妹卻說我最近剛好喜歡收集碎裂的唱片。我覺得這些就是荷頓喜歡他妹妹的原因。菲碧是唯一一個認真對待荷頓,沒有敷衍且真誠的人,這讓荷頓感到被重視。

  荷頓的弟弟愛利,他其實很早就去世了,但荷頓在文中卻多次的提到他。作者沒有著墨於艾利太多的故事,只有簡單的敘述他的個性,卻被荷頓多次的提起他的天真無邪,我覺得艾利也許就代表著荷頓內心的童真,荷頓不斷的敘述就是在無聲的說著他不想被社會化,他想跟弟弟艾利一樣保有童真,荷頓想永遠當個小孩子,不要墜入麥田下的懸崖。

(三)最愛的橋段
  荷頓在車站遇到修女的時候,荷頓說過他不相信神或上帝,但他卻捐了錢給修女,且數次想過要不要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捐給修女,代表荷頓心地善良,並不像是表面上看起來會罵髒話、抽菸喝酒的壞孩子。

  當荷頓淋著雨大笑的時候,我看了其實莫名的很感動又有點失落,在書中有一段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英勇的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謙卑的活著。」我覺得荷頓會笑是因為他似乎有了目標,似乎他想通了甚麼,也許是因為妹妹,他決定當那個真正成熟的男人,不選擇去西部──我猜因為他一定也知道這一去肯定是條坎坷艱辛的路──但為了妹妹他決定妥協,從那時候開始他決定放棄抵抗,踏出了社會化的第一步。但我覺得悲傷的是因為隨著他的決定,他原本的童真也似乎慢慢的褪去,成為了那一個成熟的男子,願意為某種原因謙卑的活著,慢慢的成為了他不喜歡的大人。

(四)總結
  《麥田捕手》厲害的地方是,作者沙林傑以大人的身份完美的描寫出了一個青少年轉變成大人的過程,能做到如此換位思考並把他寫出來讓我很敬佩。而且這本書可以讓大人理解並體會小孩子內心到底在想什麼,還有青少年社會化時所遇見的無助與心慌。

  此書的結尾有點奇怪,只有說荷頓因為在雨中大笑,最後生了一場大病,但故事的結尾呢?很多人常常問,那後來怎麼樣了,我覺得作者沒有給出一個既定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人生方向都不同,而麥田捕手這部作品是在描寫一個人社會化下內心可能會碰到的掙扎,但以後的路該怎麼發展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也許荷頓就此一蹶不振,在家當個「啃老族」;也許他經歷了社會化的成為了在保有童真下卻可以成熟穩重處理事情的男人。這是荷頓的故事,而看完這書我們也將經歷社會化,走出自己的故事。

  我很慶幸自己不是生活在荷頓那個年代,因為現在的我們很自由,可以自由的追尋夢想,沒有荷頓那矛盾且憤世嫉俗的心理,希望我在社會化的同時也能保有童真,不忘初衷。

《異鄉人》閱讀心得創作 - 黃奕慈

  很多人都說《異鄉人》是存在主義的經典,不過我既不懂存在主義,也對於隨便對別人的作品塞進太過精確的框架這種行為頗有微詞。在我看來,莫梭那些看似忠於自我、對社會缺乏感知力及同理心的行為,單純源自於每個人的道德座標本來就不盡相同,我們太過習慣於曾經所接受過的教育,習慣於學校或其它環境教給我們的,那些不知道是誰寫下的社會規則。書中有段描寫到,主角莫梭也不是一開始就事事都無所謂,他也曾經有理想和抱負,但自從不得不放棄學業後,他就覺得這一切都不重要,因此我推測,他與這個世界的通用規則脫節或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從那個瞬間,他不再接收世界的道德架構。

  我很喜歡最後神父去探監的那一段敘述。莫梭描述對神盲目崇拜的神父活得如行屍走肉,對比於自己對自己的一切都如此確定。莫梭的確定來自於他的自我判斷與感知完全源自於自己,而神父卻沒有自己的想法,汲汲將自己塞進信仰的架構,在虛構出來的(或是尚無法被證明的)體系中尋找自己的價值。

  在審理莫梭的案件這一段,我認為有些地方不是很合理。例如比起莫梭的殺人案,他們更在意莫梭未在母親的喪禮上流露哀傷,甚至為此傳喚證人。法庭的重點均於莫梭這個人的道德進行探討,可是真正的法庭應該會專注於案件本身,關於這點,我認為有些瑕疵。畢竟如果卡謬真的是想透過法庭的失焦辯論來突現現世的荒唐,應用真的會在現實中發生甚至是一種平常的現象來凸顯日常合理性的荒謬。

  再來我想說說群眾憤怒的必然。莫梭在法庭上表現出不合社會常理認知的生命態度,引起陪審團、檢察官等群眾感到怒不可遏,認為這樣的人會對社會造成危害。我認為這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憤怒的來源來自於對害怕自己所習慣的常理規則被打破,害怕自己一直相信的價值體系其實並非唯一真理,導致自己對一直以來建立於此之上的自我價值沒了意義。於是像獵巫一般的,為了保衛自己甚至是為了說服自己一直以來所相信的是唯一真理,選擇了無視理性,肅清所有可能使這個常理世界動搖的所有因素,而莫梭,就是其中一個。我認為這樣的情緒凸顯了,當人習慣於將自己的價值寄託於外在架構而非自己,會變得多脆弱不堪且可能導致人做出許多荒謬的判斷。

  最後,莫梭欣然接受了這個世界溫柔的冷漠,感受到了自己的快樂,並準備好要再活一次。縱使處境荒謬、矛盾又痛苦的重複循環,我們或許可以相信,莫梭仍然是熱愛這樣的生命,樂於在一次次的醒悟中,感受自己的存在意義。


※ 參考圖片

   (1)  《1984》
   (2)  《人間失格》
   (3)  《蒼蠅王》
   (4)  《麥田捕手》
   (5)  《異鄉人》